【大公報訊】記者周琳北京報道:目前在軌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均依靠紅外可見光手段,容易受雲層影響。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浩表示,中科院成功研製出第二代干涉式綜合孔徑微波/毫米波成像儀地面樣機,預計於10月完成。
靜止氣象衛星分為靜止光學衛星和靜止微波衛星。由於地球同步軌道位於地面3萬多公里高,需要很大的天線才能實現需要的地面分辨率,所以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技術在國際上尚屬空白。
劉浩介紹,在「十二五」期間,中科院採用兩種體制的微波輻射計系統,在低頻5056GHz頻段採用綜合孔徑干涉成像體制,避免了大口徑真實孔徑天線的加工和掃描等技術難題,大幅度提升了空間分辨率。該雙模式技術體制為中國首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今年10月,中科院將研製出干涉式綜合孔徑微波/毫米波成像儀地面樣機,僅使用常規技術1/2的天氣孔徑,仍可實現30-50公里的地面分辨率。干涉式毫米波大氣探測技術的突破可為中國率先實現靜止軌道毫米波大氣探測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未來,它將隨新一代靜止軌道微波氣象衛星,利用干涉式毫米波大氣探測儀實現對大氣溫、濕度和降水分布的實時三維成像觀測,大幅提升對颱風、強降雨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和預報能力。
目前,中科院空間中心已經與歐洲空間局就共同研發靜止軌道毫米波大氣探測技術達成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