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6月18日,美國海軍核動力航母「斯坦尼斯」號及「里根」號組成雙航母戰鬥群,高調駛進中國南海附近海域軍演,挑釁意味甚濃\資料圖片
【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自菲律賓將南海問題提交國際仲裁以來,身為域外一方的美國不斷加強在南海地區的「武力炫耀」。美國媒體近日披露,包括「里根」號航母在內的7艘美軍艦船正集結南海,其中3艘驅逐艦更多次「接近」中國島礁,意欲攪亂南海局勢之心昭然若揭。北京多位南海問題專家告訴大公報,出於經濟利益與戰略布局等原因,美國對南海問題的態度經歷了從隱性介入到公開介入的轉變,這不僅為南海問題的解決設置了新障礙,更使這一地區的和平穩定面臨重大挑戰。
南海問題本是中國與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文萊等有關聲索方之間的地區性海洋爭端。然而隨着美國等區域外大國的無端介入,這一問題正呈現國際化、軍事化等特徵。尤其是國際仲裁鬧劇發生後,美國更加緊在南海地區「炫耀武力」,加劇緊張局勢。
美從隱性轉為公開介入
翻開南海問題檔案,人們可以發現,在1995年以前,美國對南海問題的基本態度是「中立」和「不介入」,其表示「即使南沙發生衝突也無義務直接捲入戰爭」,甚至還提醒有關國家不要輕舉妄動。但在《聯合國海洋公約》生效後,美國對南海問題的政策開始由「不介入」轉變為「介入但不陷入」。
「大量事實表明,美國對南海問題的態度是從以前的隱性介入變成了今天的公開介入,不僅包括公開軍事介入,還包括公開政治介入。」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黨委書記李國強指出,近年來美國軍機頻現南海,自2009年以來尤為肆無忌憚,身為域外國家,這正是對南海問題的實質性干預。
資源及位置惹各方「垂涎」
上世紀70年代前,南海曾是一片平靜之海。但隨着在這一地區發現了豐富的油氣資源,南海周邊國家陸續開始提出所謂的主權訴求,南海開始成為地區內的複雜之海。有數據顯示,南海石油儲量至少在230億-300億噸,樂觀估計甚至達550億噸,天然氣亦有20萬億立方米,堪稱第二個「波斯灣」。
除了豐厚的自然資源,南海重要的地理空間和戰略位置也導致區域內外各國「垂涎」。有媒體統計,每年有超過4萬艘船隻要通過南海,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商船隊和超級油輪航途經南海。美國從亞太地區進口的各種重要原料,有九成以上要經過南海。對於中國而言,南海航道更是中國進入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唯一海上通道,堪稱中國的海上生命線。
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指出,正是因為上述原因,「域外大國開始介入,有關爭端方也開始利用外部力量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並固化自己的非法所得。可以說,南海問題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
對於美國所作所為的後果,李國強認為,區域外國家的不斷公開介入,尤其是不斷加強的軍事干預強度,不僅為南海問題的解決設置了新的障礙,而且使這一地區的和平穩定面臨重大挑戰,最終將使得南海的主權歸屬問題和南海海域劃界問題談判難以進入實質性的外交軌道,南海問題在短期內更難以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中方會採取反制措施
談及南海仲裁鬧劇的影響,吳士存表示,雖然仲裁結果對中國沒有約束力,中國也不會執行仲裁結果,但中國要評估這場鬧劇在多大程度上損害了中國主權利益。在這一評估的基礎上,相信中國會採取必要的反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