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肘後備急方》,葛洪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本書從醫事制度、醫學教育、著名醫家和中醫文獻四個方面,書寫了一部別具一格的中醫發展簡史。其中最具可讀性的是關於著名醫家的介紹。作者統計了包括《新元史》和《清史稿》在內的「二十六史」,發現正式立傳的醫家共150人,178人次。本書選取了最著名的21位加以介紹。
其中,有一些我們十分熟悉。比如,史上第一位有正式傳記的醫家扁鵲。他讓虢國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廣為流傳,他與齊桓公的經典對話,更是超越了醫學的範疇,給人以哲理的啟迪。外科鼻祖華佗創造的麻沸散、五禽戲,雖已無法複製,卻令人無比神往。他因不向梟雄曹操屈服而遇害的結局,更令人敬仰和惋惜。又如,東晉葛洪善於處置急症,他在《肘後備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記述,為青蒿素的發現與提取提供了啟發。唐代孫思邈不僅在藥物學上厥功甚偉,而且提出了「大醫精誠」的職業道德準則:「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皆如至親之想……見彼苦惱……若己有之,一心赴救……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迄今依然有現實意義,被稱為「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當然,還有明代的李時珍、清代百科全書式的傅青主,等等。
書中介紹的名醫中,也有一些是我們平時關注不夠的。比如,金元時期是中醫學發展的重要時期。所謂「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這一時期的著名醫家有劉完素、張元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等。劉完素提出了「六氣皆從火化」的觀點,重視降心火,益腎水,擅長用「寒涼」治療火熱病,被稱為「寒涼派」;張元素是易水學派創始人,提出「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觀點,主張辨證論治,不可膠柱鼓瑟、執方昧法。張從正則主張治病首先要「攻邪」,運用發汗、催吐、洩下三法,克制病邪,是為「攻下派」。李杲跟從張元素學醫,重視脾胃為元氣之本,認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被稱為「補土派」。朱震亨年代稍晚,居於江南,醫學和理學都頗為精通,提出「陽有餘而陰不足論」等學說,創立了後世所謂「滋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