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逃避與人接觸 社交恐懼為何揮之不去?

時間:2020-06-28 04:23:20來源:大公報

  圖:童年若遭遇不快經歷,會影響當事人的成長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改變了,社會的緊張情緒,以及長期居家所引致的種種問題,使得精神科的求診量有所增加。有些人因為抗疫居家,然而,也有些人是對社交有恐懼(Social Phobia/Social Anxiety Disorder),沒有疫情也不願與人接觸,而且這個情況並不罕見。\大公報記者 湯艾加

  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早前在網上錄製短片,鼓勵社會積極面對當下的疫情。他在網頁中寫下:「忘記錯音便能享受旋律」並附註「人生像彈琴,總會有彈錯,只要相信自己,必能譜出美滿樂章。」

  傅醫生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說:「近來,感受到社會上不少人都有些情緒上的困惑,就錄下這一段彈琴的視頻,一take過,連開頭的彈錯也是真實的狀況。即使錯了也繼續彈,隨後自己記住的不是曾經彈錯,而是享受整個彈琴的過程。這給了我啟發,也希望大家能正視抑鬱症。」

  童年經歷影響深遠

  疫情下,傅醫生認為,大多數人收穫了難得與家人長期共處的時光,大家都擁有一個調整的空間和時間,重拾因為忙碌而擱置的興趣,也增加了家人之間的親密溝通。尤其對社交恐懼症的患者更是一樁「好事」,令他們有一段完整的時間在家自我調整,以便日後積極面對社會。

  醫學報告顯示,童年的成長經歷會影響一個人將來的性格形態。童年成長的陰影,除了容易造成遇事情選擇逃避的不良習慣,嚴重的童年創傷,讓人長期處於沮喪、焦慮狀態,不由自主地想起可怕經歷,精神壓力讓身體分泌化學物質,造成持續性發炎反應,混亂免疫系統的同時,也導致微血管末端纖維化,對組織器官造成無法復原的傷害。例如,就有不少案例是因童年長期受到同學校園欺凌,引發社交恐懼症;另一極端例子則是,受虐者形成暴力的性格。

  世界衞生組織(WHO)曾有報告指出,童年創傷若嚴重影響成年期健康,必然衝擊國家與地區的生產力,無論是個人健康受損、情緒障礙、社交或經濟困難、醫療成本,都是全社會須共同承擔的代價。

  有問題別獨自承受

  因此,當察覺自己產生焦慮情緒,除了可以通過與家人的溝通,通過社交軟件和親友聯絡,也可以通過音樂、繪畫、運動等興趣轉移關注點,達到自我排解。近年,音樂治療對改善情緒方面,逐漸被人關注。而發生情緒障礙,另一原因也可能跟兒童期陰影有關,建議要願意面對,透過書寫和親友溝通等形式撫慰心靈,當事人並不需要獨自承受,進而避免出現長期的焦慮情緒,而導致發展成抑鬱症。

  傅醫生說,疫情中到診所求診的患者群體與過往有所不同。最多的是教育界,學生老師都有。學校仍未復課時,學生常見的問題是,不適應網上學習,同時要面對學業的壓力,亦有正值活力充沛的青少年被迫留在家中少了社交,因而產生情緒問題需要求醫。至於教師,主要的問題是教學方式的改變,他們無奈地要成為「主播」,對於教學質量亦有擔憂,因此壓力大,焦慮多。隨後的群體與經濟掛鈎,特別是零售業界人士,收入的急降帶來經濟問題,從而對於未來充滿焦慮。另一群體則是擔心出街受到感染,而造成精神緊張。

  傅醫生續說:「不好的狀況總會過去,美好的事情總會留低。當時拍攝短片時,電視台正重播經典電影《金枝玉葉》,張國榮的離去為我們留下了悲傷,同時也留下了經典的電影。每經歷一件事情,要積極享受過程,避免只看到負面的一面。如何看待一件事情,僅僅關乎於大家如何選擇。」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