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成語典故解讀/明察秋毫

時間:2023-06-20 04:03:01來源:大公报

  解釋:

  比喻目光敏銳,能夠洞察一切,看出極為細微的地方。

  出處: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孟子.梁惠王上》

  典故: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經常周遊列國宣揚仁義思想。有一次齊宣王與孟子閒談,齊宣王問道齊桓公和晉文公稱霸的事跡。

  孟子答道:「孔子的學生不懂得如何以武力稱霸,但若是大王有興趣,我可以講講王道一事。」

  齊宣王就很有興趣了,問道那怎樣可以一統天下呢?孟子答道:「只要有同情心就可以了。」齊宣王就答道:「就是如此簡單?」孟子就說:「我曾聽說有一次大王見到有人牽着一頭牛經過大殿,大王問道這頭牛是用來做什麼的。聽到牛將會被殺掉取血用來祭祀,大王就叫人還是不要用牛來祭祀吧。」齊宣王說:「確實如此,很多人都以為我是吝嗇。其實我只是見到牛害怕的樣子,不忍心罷了。」

  孟子說道:「這就是所謂的仁慈之心了,因為不忍心看見動物受苦而救下牠們。那麼我又要問問大王,要是有人跟大王說我能舉起三千斤的重物,卻拿不起一根羽毛;能夠看得清動物在秋天新長出來的毫毛,卻看不見眼前的一車柴火,你會相信嗎?」齊宣王答道:「當然不會。」孟子緊接着說:「那麼為何大王能夠對待動物有仁慈之心,而對百姓卻做不到呢?要是大王也能體察民眾的痛苦,那麼我想天下的人都願意臣服大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