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那些你不知道的歷史/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時間:2023-03-21 04:24:45來源:大公报

  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是清王朝被拖入全新的國際秩序後建立的對外機構,由恭親王奕訢(右圖)創辦。

  1840年,懸掛米字旗的帆船與蒸汽兵船出現在大清國的海面上,黑黢黢的炮孔中噴射出的彈丸很快便瓦解了清朝水師的戰鬥意志。清王朝自此被拖入到一套全新的國際秩序之中,面對此後接踵而來的衝擊,這個古老的帝國被迫作出了回應,因此一個全新的對外機構逐漸建立。

  恭親王奕訢創辦

  這裏所說的對外機構便是初中中史教科書提及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理衙門最初是為應對接踵而來的對外事務而暫設的機構,最初創立時稱為「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掌理英、法、俄、美等國交涉事宜。正如機構創辦者奕訢曾在奏摺中提及:「俟軍務肅清,外國事務較簡,即行裁撤,仍歸軍機處辦理,以符舊制。」若就此來看,總理衙門職權僅局限於處理對外的通商事務。但若翻看光緒年間修訂的大清會典,總理衙門「掌各國盟約,昭布朝廷德信,凡水陸出入之賦,舟車互市之制,書幣聘饗之宜,中外疆域之限,文譯傳達之事,民教交涉之端。」而這亦證明總理衙門存在着職能上的擴張,這亦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何該機構會在成立不久後更名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伴隨着中西「接觸」日漸頻密,總理衙門下設的機構逐漸擴展,分工也逐漸細化。1864年總理衙門設英、法、俄、美四股,表面上看是按國別分設下轄機構來應對該國涉華事務,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比如俄國股掌俄國、日本兩國交涉往來事,凡陸路通商、邊防、疆界諸務,甚至有學者指出海防事務亦下轄俄國股。

  照常理來說,俄國當時與中國並無領海上的糾紛。在此之前,大清與俄國雖然爆發如雅克薩之戰等軍事對抗,但戰場亦局限於陸地之上。雖然熟讀歷史的讀者或許會指出,晚清時俄國欲染指遼東,並藉此獲取一出海口。但在此機構設立之階段,清廷絕無可能預知這多年後發生的事情,並提前針對俄國的野心設置海防。因此海防事務下設俄國股則另有緣由。

  職權劃分欠章法 保障皇權

  實際上這種分工模式,很可能只是出於分權的需要。淺舉一例子說明:清代的戶部掌管全國財政,而戶部下屬14個以不同省份命名的清吏司。這些清吏司除了掌管審核本省的稅收外,亦需要承擔財務稽核的責任。如山西清吏司兼管各省一年的歲出和歲入銀數奏銷、陝西清吏司兼管八旗俸餉、廣西清吏司兼管全國礦政和錢法、雲南清吏司兼管全國鹽課、貴州清吏司兼管全國關稅政令、浙江清吏司兼管全國各省民數和谷數。不少學者曾指出,這種缺乏具體標準的劃分標準其實事出有因,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其中央集權制度主要源於明朝的基礎,只是清朝統治者將其分權思維發展到了一個高峰。看似缺乏章法的職權劃分實際上是為了分割事權,以此達到互相監督和互相牽制的效果,以避免主事官員權力坐大威脅皇權。而總理衙門中海防事務下設俄國股之中的原因亦大概如此。所以這種劃分方法在某種程度上也揭露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不過是清廷在應對世界大變局之下的一個舊酒新瓶罷了。

  總理衙門可以說是在歷史發展的大潮及外部壓力下的一次「改革」,唯制度過分着重人的因素,令總理衙門在創辦人恭親王奕訢於中法戰爭失利下被辭退而減少影響力,最終在庚子新政中被改組成更具現代化的外務部。

  香港青年大專學生協會執委會副主席、全國青聯委員 穆家駿

  復旦大學歷史系學生 姜霏梵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