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專題分析/如何保護瀕危物種

時間:2021-12-08 04:26:29來源:大公报

  資料一  

  澳門不時有市民大眾胡亂放生。月前,市政署職員在內港碼頭一帶發現有市民未經許可放生,將養殖的活淡水魚投入海中。職員依法對有關違法者進行檢控。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接受訪問時表示,生物入侵的其中一個主要元兇便是放生。過去,他們發現不少不適合在澳門生態系統生存的生物被放生,包括娃娃魚等。由此可見,市民大眾對放生認知教育薄弱。

  資料取材自2021年6月9日報章

  城市化破壞棲息地

  資料二  

  瀕危動物指由於動物棲息地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如受到污染、氣候變化和人類大量捕殺等原因導致瀕臨滅絕。全世界處於瀕臨滅絕狀態的脊椎動物有100多種,約有十多種物種是由於自然演化造成,而其餘大多是由於人為因素導致。不少中國野生動物也面對瀕臨滅絕,如丹頂鶴、揚子鱷、大熊貓、華南虎等。由此可見,保育十分重要。下一代多關心瀕臨絕種的動物,有助引起大家關注,有助保護大自然的大小生物。

  資料三  

  香港自1976年起已制定法例第187章《動植物(瀕危物種保護)條例》,以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公約》)的規定。該條例在2006年由法例第586章《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取代。該條例規定,任何人除非根據並按照由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事先發出的許可證,否則不得進口、從公海引進、出口、再出口或管有任何瀕危物種,不論屬其活體、死體、部分或衍生物。任何人倘違反該條例的要求即屬犯罪,一經定罪,最高可被罰款1000萬港元及監禁十年。

  《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資料

  (a)解釋動物瀕臨絕種的原因。(8分)

  狩獵濫捕成風:狩獵和濫捕風氣導致不少稀有動物步向滅絕。2007年,世界大部分國家已在瀕臨滅絕野生動物國際貿易公約會議達至共識,禁止動物交易,但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仍有合法和非法的狩獵及貿易活動。根據一些國際自然保護機構紀錄,瀕危類別有菲律賓果蝠、黑猩猩等。這些動物會因過分捕獵,慢慢走向絕種。

  外來引入物種:外來引入物種,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為了提升農作物或生物的生長速度和成功繁殖率。一些商企會從外地引入競爭性強的物種,或以農業科技改良物種。適應力較強的外來物種會與本土原生物種(動物)產生互相競爭或掠食,原有的生物或會被外來物種淘汰甚至引致絕種。如源自美洲的巴西龜在香港被遺棄或放生到本港水域後,逐漸奪取本地龜的覓食與棲息地,令後者數目大減。由此可見,外來物種對原有物種(動物)有重大影響。

  環境污染毒害:污染會破壞生態系統,污染物沿食物鏈不斷產生危害,令一些敏感種族群減少或滅絕。例如南極企鵝體內曾發現高濃度農藥,牠們的死亡原因或與食用含有農藥的食物有關。另外,工業排放重金屬會威脅土壤微生物和海洋生物。一些生物難在污染嚴重的環境下生活,最終步向絕種。由此可見,污染導致抗污能力低的動物走向滅絕。

  城市化破壞棲息:人口增加導致消耗大量資源,加上城市化和經濟發展,嚴重破壞與改變野生動物的原始生態。又如濫砍樹林開墾農田、採伐木材,樹木大量減少,會影響樹林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的功能,氣候改變更加劇全球暖化。野生動物原有生存環境慢慢收窄甚至喪失,走向滅絕。城市化會破獲動物的棲息地,最終導致滅絕。

  (b)「宣傳教育比立法規管是更有效保育瀕危物種。」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說法?解釋你的答案。(12分)

  大程度同意  

  廣泛深入全面:宣傳和教育能廣泛讓市民大眾認識,而且深入全面。為宣揚保護瀕危物種。不少國家會在媒體和互聯網發放資訊、舉辦各類型展覽,並向商戶、市民派發單張,一些國家更會舉辦研討會、定期探訪店舖向商戶提供具體建議,提高市民保護瀕危物種的意識。相比之下,立法規管未必深入全面,一些市民大眾或不知曉法例內容,甚至犯了法也不知曉。

  教育有助治本:市民之保育瀕危物種有賴宣傳教育,取決於學校教育、社會風氣和價值觀等,這是治本策略。立法規管只屬治標,大眾因怕受罰而不進行這種行為。當政府執法放寬時,或有人鋌而走險。要令市民真正具備保育意識,政府須宣傳教育公眾相關基本知識和概念,如瀕危物種面對的危機等。

  立法繁複需時:立法規管或涉及繁複的立法程序,過程中部分細節或引發爭議。例如定義灰色地帶或在各持份者之間達至廣泛共識實有一定困難。如保育鯊魚者希望立法禁食魚翅,或會導致部分行業持份者受影響,引起爭議。相比之下,以宣傳教育形式潛移默化,改變大眾飲食習慣,有助保育鯊魚。由此可見,宣傳教育比立法規管更有效保育瀕危物種。

  小程度同意  

  即時立刻有效:立法規管可改變市民習慣,糾正大眾對保育瀕危物種的行為,例如食魚翅、放生等。香港崇尚法治,市民在守法時亦能明白法例正在維護社會利益,長遠來說能改變社會風氣,有助保育瀕危物種。相比之下,宣傳教育或需更長時間才可達至目標。

  立法阻嚇強影響大

  經濟懲罰效用:立法規管可通過提供經濟懲罰(如徵費或罰款)改變市民行為,藉此培養保育瀕危物種意識。市民在守法程中亦會實踐保育瀕危物種,進而明白相關重要性。如立法禁止放生,讓市民明白放生對原生物種的影響,建立有關的保育意識。相比之下,教育無相關經濟誘因,或難以有即時效用。

  阻嚇強影響大:立法規管屬於硬性措施,由政府主導,動用執法人員等公共資源,影響力較大,具廣泛性和阻嚇性。市民也會守法,不會冒險違法,因會罰款或監禁。相反,宣傳教育卻無此強大阻嚇力及影響力。由此可見,宣傳教育不比立法規管是更有效保育瀕危物種。

   陳志華老師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