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讀經典˙學名句/學記〉歷久彌新 古今皆受用\蔚 風

時間:2021-09-14 04:27:04來源:大公报

  《禮記》被稱為「十三經」之一,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經典。現今通行的《禮記》,共四十九篇,第十八篇〈學記〉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體系較為嚴整的教師必讀的文獻,當中的教育經驗和理論,至今還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善歌者繼其聲 善教者繼其志

  〈學記〉中一句:「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大意是:善於歌唱的人,能夠使人樂於仿效,隨着他的聲音跟着唱;善於教學的人,能夠使人得到啟發,隨着他的意願來學習。筆者間中有參加演唱會,歌手在台上施展渾身解數,高歌妙舞,不單令觀眾聽得看得如痴如醉,還跟着打節拍,隨聲而唱。「歌」是有歌譜的,按譜而唱,則陳、李、張、黃、何唱時理應一樣,但為什麼歌手會唱得特別好?「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放引氣不齊,巧拙有素」,曹丕在《典論˙論文》已說得很清楚。歌手對所唱的歌,不知苦練多少次而達至心通神遇,所以能感動、感染聽者,使聽者入耳而動心,終而不自覺地「繼其聲」。

  上引〈學記〉的名句是以「善歌者」比喻「善教者」,重點還在說後者。善歌者能夠使人繼其聲,則作為好老師、善教者也應使人繼其志。我們要追問,好的老師怎樣能令學生跟隨自己努力學習呢?這是投身教育行業,理想作為好老師的準教師,甚或現職教師希望「自我完善」的共同問題。〈學記〉隨即提供答案:「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善於教學的人,他在課堂上的講解,語言簡約而透徹,說話精微而美善,少用譬喻而意思明白,這可以說是善於引導學生隨其意願來學習了。鄭玄注謂「言為之善者,則後人樂放(仿)效」,便是此意。

懂自學反思才算是「繼志」

  為什麼善教者的解說要「約」,要「微」,要「罕譬」呢?關鍵在學生能夠「達」、「臧」和「喻」。教師的學養遠勝學生,對所教教材自然也明白掌握。然而,教者自己懂得,與教曉學生懂得是有層次和差異的。一般而言,教師詳細講解而使學生透徹通達,清楚闡釋而使學生掌握美善之道,多用比喻而使學生明白抽象的理論。但〈學記〉卻強調「約、微、罕譬」,朱熹解說:「繼聲、繼志,皆謂微發其端而不究其說,使人有所玩索而自得之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三者,皆不務多言而使人自得之意。」學生在教者循循善誘和啟發下,通過自學和反思而最終能達、能臧、能喻的,才稱得上「繼志」。

  當然,教學之道存乎一心,好的教師絕非單憑一道板斧,便能制勝課堂。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固然差異很大,就算同一班級,也要苦心經營的。

  〈學記〉鼓勵教師「能言而不盡」,是貫徹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理論的。總之,教師針對學生的能力「獎善救失」,絕非空談而得,必須努力實踐才能致功。開學之始,願與所有同道共勉。至於作為學生,也應「轉益多師」,積極向學,以不辜負老師的辛勞和期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