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粵讀古詩文/「明月幾時有」撫慰千古離人心\蔚 風

時間:2021-09-07 04:24:01來源:大公报

  圖:蘇軾借詠月抒發自己的失意與豁達之情。

  宋代大文豪蘇軾(1037-1101)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被譽為古今最好的中秋詞。我喜歡朗誦吟唱這篇作品,而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延安窰洞賓館過中秋節,那天夜晚舉頭望月,高聲吟誦的情景,至今還縈繞於懷。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的詩、詞、散文都有成就,亦擅書法和繪畫,影響深遠。宋仁宗(趙禎,1010-1063)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1039-1112)同舉進士,神宗(趙頊,1048-1085)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官;元豐三年(1080),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為團練副使。宋哲宗(趙煦,1077-1100)即位,回朝任禮部郎中、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定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又因「譏謗前朝」,貶謫至惠州、儋州。徽宗(趙佶,1082-1135)時獲大赦北還,第二年病死常州,終年六十四歲。

  《水調歌頭》,屬於詞牌的名稱,相傳隋煬帝(楊廣,569-618)開汴河時曾製《水調》,到唐代,有人演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是中序的第一章。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作於神宗熙寧九年(1076)農曆丙辰年的中秋節。當時蘇軾任密州太守,他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但到了密州,地理上的距離雖然縮短,但兄弟仍是無緣相會,面對中秋圓月,歡飲大醉後的落寞,自然興起懷人之思。究其實,卻是一種對官場失意和宦途險惡體驗的昇華與總結。

  借詠月抒發內心矛盾

  詞分上、下兩片。上片借詠月抒發內心出世與入世的思想矛盾。首二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用了李白(701-762)《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意思,像是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開始。凡發出問題,有不知而問的,也有明知故問的。接下的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並無就前問作答,相反進一步設疑,「天上宮闕」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幾時有」,使疑問愈趨深邃,益發令人思考。他的問題得不到回應,因而產生「我欲乘風歸去」的衝動,想探個究竟。李白被賀知章(約659-約744)稱為「謫仙人」,蘇軾於此有自比之意;從他的想像中,既有神仙之感,當然能御風回歸天上,看看人間「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如意事,迫使他幻想擺脫人世,飛往瓊樓玉宇過那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然而,他害怕天上「瓊樓玉宇」儘管美好,可是「高處不勝寒」,不適合人居,倒不如在人間起舞,自弄清影。就這樣,他營造了一種似人間而又非人間的意境,和一種既醉欲醒、徘徊於現實與理想的感覺,既矛盾,而又統一。這不單揭示出本身的心路歷程,也是他面對肅殺的政治氛圍,而能在失意中表現出人所不能的豁達。

  詞的下片寫望月懷人,即兼懷子由,同時感念人生的悲歡離合。前三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看似寫月,實是寫月下徘徊良久的無眠之人。「轉」、「低」、「照」,三個動詞精確地描繪明月的移動過程。「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蘇軾以質問的口氣,抒發佳節思親的心情。然而,他畢竟是曠達的,能於痛苦的思念中自我解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正是自我解脫之詞,也撫慰着千古以來離人的心。結尾兩句,更是給人以希望的祝福,「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突破空間的阻隔,表現出他已將對弟弟的愛和祝福,提高到對人生、對世人的愛和祝福。這種博大的精神境界,自然產生極大的魅力,感人肺腑,扣人心弦。

  中秋詞自東坡後盡廢

  全詞以詠月貫穿始終,把描寫、抒情、議論串聯成有機的整體。上片由嚮往月宮、超塵出世起,以留戀人間結;下片由憂離怨別起,以寬解離別結。整首詞設景清麗雄闊,結構嚴謹而跌宕有致,上、下片各用了一個「月」字,但描寫、抒情、議論無不因「月」而展開,而且下筆遒勁,境界開闊,於豪邁放曠之外,別有空靈飄逸的神韻。胡仔(1110-1170)在他的《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出,餘詞盡廢。」胡仔的評語已有八百多年,詠中秋的作品依然以東坡的《水調歌頭》最為家傳戶曉!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