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教育之聲/適異性的教學策略:善用資訊科技\獅子會中學榮休校長 林日豐

時間:2021-05-26 04:24:13來源:大公報

  教育局在四月一日向學校發出通函,表示接納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公開考試委員會通過的高中四個核心科目(即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及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以代替通識教育科)優化方案。優化措施將於2021/2022學年正式在中四級開始推行。學校可藉着優化措施騰出課時,配合校情和學生需要,為他們提供富彈性的高中課程選擇和靈活運用釋放出來的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學習經歷,照顧學生的不同興趣、能力和抱負,培育他們的全人發展及多元才華。優化方案的實施着重在結構上解決學生多樣性學習的問題,但要解決學生學習差異的問題上,仍須得靠學校在其學與教的規劃和教師的教學策略。

  如何解決學生學習差異

  近年,不少學者研究如何透過「適異性的教學策略」解決學生學習差異的問題。適異性教學是指教師依照學生的個別特質和學習需求設計不同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透過個別化教學以發展自我潛能,且教師必須了解並尊重學生的多元差異,給予符合其狀態的課程與教學,從而達到有效的學習。概括而言,其教學策略可分為四個度向:(1)學生特質、(2)課程內容、(3)教學方法及(4)評量方式。學生特質着重於教師了解學生學習風格以便減少同儕之間的差異;課程內容為教師關注教材與教學活動的難易程度是否恰當;教學方法則大多以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促進教師發展適合不同學習風格和方法,訓練學生其表達、理解、記憶、練習等能力;以及評量方式為教師在情境脈絡下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機、態度、興趣、成效等,並適時給予回饋。教師若能敏感於學生的個性、特質與文化價值觀,再提供適異性的教學策略,且過程中強調合作、表達及反思,便更有效提升學生正向學習。因此,藉由了解學生多元的個別差異,再進一步思考如何善用資訊科技,結合適異性的教學策略促進有效學習,或許是釋放空間後另一項值得探討的問題。

  資訊科技與教學策略結合

  在持續一年多的疫情影響下,教師大部分時間都要網上授課,學生網上學習,致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已日趨多元、日趨熟練。學校應藉此機會,加強資訊科技的運用(不限於網課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同時協助教師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如果教師在使用資訊科技教學活動中能多扮演輔助者、教學環境設計者、教學氣氛維持者及教材提供者的多元化角色,將會為解決學生學習差異的問題上建構堅實的基礎。

  總的而言,優化四核心科目只能釋放空間,整體上可照顧學生多樣性。而解決學生學習差異問題上必須善用資訊科技,結合適異性的教學策略,將四個度向環環相扣、相互影響。教師於教學前,能以學生特質為主,利用診斷學習的概念,了解學生的差異;於教學中,能以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為主,針對學生的差異,給予適切地引起動機和任務,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成就;於教學後,則以評量方式為主,善用即時回饋的優勢,增進學與教的成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