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時事評論/中國空軍的其中一支──「飛播綠鷹」\資深作家、時評人 余 非

時間:2021-04-14 04:23:52來源:大公報

  中國環境綠化最著名的個案,應該是塞罕壩的植林故事。早於聯合國還未頒獎予塞罕壩團隊時,我已留意他們的事跡。我對植林、護林人的生活感受特別深。植林難,守護林區也難。要有一大群人願意過沉靜、沉靜到一般人認為沉悶的生活,林區才可以好好地被保護。而於中國而言,原來在地面植林之外,還有飛播這回事。飛播二字很酷,此次跟大家介紹。

  飛播是用飛機撒種子來綠化大地。中國飛播已有39年歷史,首次成功飛播是1982年5月,地點是甘肅臨夏太子山林場。今年年初,一支被稱為「飛播綠鷹」的中國空軍,被授予「時代楷模」的榮譽稱號。

  飛播原來一點也不簡單,當中大有學問;飛行員也面對攸關生死的風險。先談風險。因為飛行的目的是投播種子,於是必須低飛。如是荒山投播,便要依連綿起伏的山勢飛行。

  於上一代的飛機性能和航空系統而言,既有風險也一點都不容易。總體而言,飛播,事前要預先定下飛行路線。投播區地面有人用幾米高的竹竿子,挑白旗、黃旗、紅旗來回搖旗示意,跟飛行員溝通;也用原始的鏡面反射光線示意。至於不是荒山投種,平原投播會否安全些呢?不會。飛播一般是5至8月,總之是雨季前。因為溫度高,地面氣流比較大。如果作業高度是50米,氣流帶動下,有可能在兩、三秒之間急降10米、20米。如急速下降沒控制好,就會墜機。有飛行員說:因為要對飛機的飛行狀態完全掌握,他們會緊緊地握牢駕駛盤。遇氣流,要在兩、三秒之間調整飛機姿態,很多飛行員的手掌都給駕駛盤磨出血泡。

  飛播的投播區都事前規劃。飛播前,要先劃出一條條50米寬,數公里長的投播帶,都是些容易生長的區域,還要規劃每平方米落多少種子。飛播時,投播區地面有人員配合。如果駕駛員飛不到位、撒不到定點地帶內,出苗率、成林率就會大打折扣。而買種子的費用也很昂貴。飛一次可以載800公斤種子,一天可以飛播一萬至兩萬畝面積。

  再多談一例。以內蒙古的阿拉善為例,境內有三大沙漠,整個阿拉善面臨被沙漠吞噬的危險。

  從前曾發動20多萬人人工造林,但不成功。結果飛播帶來綠化的效果。本來要降雨量達到200毫米以上才能飛播,因為播下來的種子不會再有人手灌溉,只靠自然降雨解決水源問題。阿拉善因為雨量不足,負責的人員就由種子入手。他們將包衣丸粒化,即是在原種子外面包裹多層物質,是些可以吸水的物料──這是很精細的技術──從而令到只要稍微有一點雨,就能把水分都吸收到種子的周圍。此外,飛播區域也會被圍起來,讓牲畜進不去,不會吃掉長出來的苗頭。

  關於飛播可以談的仍很多,此次是簡介。總之,飛播為人難進、樹難種、種樹貴的沙漠和沼澤地區帶來綠化的希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