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記載孔子提醒為人子者要及時盡孝的一句話,原文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孔子指出,父母的年齡,要時時記憶於心;平日侍奉親側,須細心觀察,父母健康無恙,固是可喜,但如父母身體衰邁,則又可懼。
當我們全情投入讀書、做事的時候,自然忙得不可開交,分身乏術,回到家中,早已精疲力竭,莫說對父母「晨昏定省」,連自己也差點自顧不暇。至於離家在外不與同住的,更是如此。父母垂垂老矣而不細察,身體日衰而不遑顧,一旦父母離世,孝子才猛然驚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和悲痛!
《韓詩外傳》卷九記載了春秋時代皋魚的故事:
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於道傍。孔子闢車與之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游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於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孔子家語.致思篇》和《說苑.敬慎篇》均有類似的記述:孔子帶同弟子出行,在路上聽到有人哭得十分悲傷。孔子叫學生趕車前去,走近時看到皋魚身披粗布、抱着鐮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車對皋魚說,他家裏並非有喪事,為什麼哭得如此悲傷。皋魚回答指自己有三個過失:年少時為了求學,周遊諸侯國,沒有把照顧親人放在首位,這是過失之一;他志向高遠,阻隔了事君的機會,這是過失之二;他與朋友交情深厚卻因小事而逐漸疏遠,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是風卻不停,子女想好好奉養父母可是父母卻不在了!過去而不能追回的是歲月,逝去而再也見不到的是親人。皋魚愧疚至極,竟然站立不動,枯槁而死。孔子以此事告誡學生,其中十分之三的人深受感動,馬上回家照顧父母了。
對於普通的物件,我們擁有時不懂珍惜,失去了卻念茲在茲;物尚如此,我們擁有父母的愛,彷彿是與生俱來,如空氣之易得,自然不懂珍惜和感激。過去一位老師曾對筆者說:父母愛子女的「慈」,自然而然而不須教導的;子女對父母的「孝」,卻須時刻提醒。讀完上述經典名句,不知讀者有何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