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史」出有因/同文館 中國首間翻譯機構

時間:2020-10-20 04:24:05來源:大公報

  圖:京師同文館

  《天津條約》中訂明,未來的外交條約需要以英語及法語本為正本,並規定遇有文詞辯論之處,總以英文為正義。因此,清廷亟需要培育外語人才應付外交事務。恭親王奕訢、桂良和文祥奏請成立外語及西學教育機構同文館,隸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宗旨就是培養翻譯人才和協助辦理外交。

  1862年,在俄羅斯文館舊制設同文館。學員方面,最初從八旗兒童中挑選,後來從貢生、舉人提高到進士、翰林院編修、檢討等正途出身的京外各官,年齡放寬到30歲,也不專限八旗。學制分三年、五年、八年不等。除漢文外,所有課程均聘外國人教習,專門培養外語翻譯人才。此後又相繼開設法文、德文、俄文和日文等館。學員不單學習語言,亦兼學天文、算學、格物、化學、醫學、機器製造、西洋史地和萬國公法等科。後又分前館、後館,後館學有成效者升入前館。另外,同文館亦教西方人學習漢語。

  1873年,同文館開設印書處,先後編譯、出版自然科學及國際法、經濟學書籍20餘種。此外還設有化學實驗室、博物館、天文台等,對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傳播有着很大貢獻。

  1902年近代學制頒布後,京師同文館併入了京師大學堂,即北京大學的前身。成立前後30年,入館學員約300人。同文館的設立,是我國創辦近代新式學校的開始和教育近代化起步的標誌。

  除了京師同文館,上海和廣州都先後設立廣方言館,以培育翻譯人才。

  資料來源:《國史百聞.近現代篇》

  文字整理:唐曉明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