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Virginia原是新聞主播,電影從她的視角看大毒梟的興亡
《毒梟之王:巴勃羅》(Loving Pablo)是用英語拍攝的西班牙電影,題材為哥倫比亞大毒梟Pablo Escobar,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將大量可卡因運到美國,令毒品問題被時任美國總統里根(Ronald Reagan)關注。故事及片名則取自毒梟情婦Virginia Vallejo的自傳。\劉偉霖
電影用英語拍攝,應該是有脫離西班牙語圈,面向國際的取向。兩位主角,飾演Pablo的查維爾巴頓(Javiar Bardem)及Virginia的彭妮露古絲(Penelope Cruz)都是在荷里活很吃得開的西班牙影星。其實兩人一早可以撇掉口音演英語片,但在本片卻要裝出英語很不地道的模樣。值得一提的是,彭妮露古絲在二○○一年主演一部美國片《毒王》(Blow),男主角是尊尼特普(Johnny Depp),這個角色是為Pablo在美國販賣可卡因的毒販,彭妮露古絲的性感演出,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毒梟之王:巴勃羅》的故事由Virginia敘述,她被美國緝毒局保護,極有可能會頂證Pablo。Virginia是哥倫比亞電視新聞的女主播,美艷動人,深受觀眾愛戴。Pablo為一親芳澤而接受她訪問,她亦被他的權勢或魅力吸引,應承做他的情婦。當時Pablo已經是權傾一時的毒梟,非法勾當做得很「光明正大」,但他奢想自己能再進一步,作出競選議員的決定。
憑着黑錢及暴力,他贏得選舉,當選後也做了一些利民措施。不過哥倫比亞政府及國會中,有人對他的僭越感到不滿,法務部長想以特殊法例,撤銷Pablo的議員資格。Pablo不願屈服,竟然派人殺死法務部長以及反對他的人。本來相安無事,互相利用的政府及Pablo之間,頓時變成全面戰爭,就連美國緝毒局也想把Pablo的毒品王國毀滅。
聚焦男女關係
英文片名《Loving Pablo》,只取Virginia自傳書名的頭半,後一半是Hating Escobar,全個書名的意思,大約是「我愛Pablo這個情人,但恨透Escobar這個毒梟」。書內據稱還有Virginia搭上其他哥倫比亞政壇要人,以及大爆政客及毒梟勾結的秘聞,不過影片只聚焦於她和Pablo的關係。
可是筆者覺得,本片未能做到從情婦角度看大毒梟興亡這個故事視角,首先影片已將Pablo當成「既定事實」,我們看不到他的崛起,一開始他已經是呼風喚雨的大罪犯。其次,Virginia和他的邂逅並不浪漫,猶如沒有前戲的性愛。彭妮露古絲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男觀眾想看她被征服,但女觀眾也想看她怎樣征服Pablo,因為片中說他其實最愛妙齡少女,有需要用多點篇幅去形容兩人之間如何難捨難離(否則她怎算得上女主角?)這部片的Virginia,看來只不過是Pablo間中寵幸的對象,而不是他的好拍檔。
影片去到中段,愈來愈渲染暴力,這時Pablo和政府翻臉,然後你殺我一個,我殺你十個。第三世界的暴力,確實不是發達國家的人可以想像。白賴仁迪龐馬(Brian De Palma)的《疤面煞星》(Scarface)以暴力著稱,但準確一點,是畫面上令人覺得暴力,中很多彈,流很多血,周圍被打個稀巴爛。而本片的暴力,則是意念上的殘忍,Pablo和政府雙方的報復手段,固然不當人命是一回事,但有一個沒開一槍的畫面,卻更令人毛骨悚然。
庸俗與娛樂性
話說Pablo送一支手槍給Virginia,她霎時的反應是覺得Pablo想她去殺人。但Pablo道出真正的原因,是Virginia作為他情婦的身份廣為人知,他的對頭人(或者軍隊)可能會擄走她,然後Pablo鉅細無遺地形容她會如何被虐待……虐待細節無法於此道出,還是看電影吧。
本片起用兩大影星,效果算是雷聲大雨點小。導演好像有意把這部西班牙片包裝成荷里活片,但有些地方卻顯出一種庸俗,是難以輸出往全世界的通俗拉丁片。Pablo的妻子當是影片的第二女主角,她除了不滿丈夫拈花惹草,就是在丈夫回家後和他吵架,說來說去都是些「顧一顧孩子」「不要和政府鬥了」的話。至於彭妮露古絲在演繹這個新聞主播時,演出來的氣質卻太過像墨西哥肥皂劇,傾向浮誇,查維爾巴頓的大肚腩算是他的少少犧牲,但未能演出角色的豪邁,或者壞到要你愛上他的層次。
不過逮捕Pablo期間的驚心動魄,政府有時狼狽為奸,有時濫殺無辜的情節,又不是一般歐美電影可以拍得出來,算是一齣有娛樂性、有明星看,又不怕劇透的犯罪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