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支持英國留歐的民眾在倫敦集會/法新社
英國6月23日舉行全民公投,決定是否脫離歐洲大家庭。這是半個世紀以來的第二次,也是英國跟歐盟(前身為歐洲經濟共同體)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史的最新章節。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跟歐洲大陸的關係發展愈發曲折複雜。在英國國內,英歐關係則如利劍,切割政黨和民意,折損領袖政治生涯。1973年英國加入歐共體,煙花慶祝之後很快又進入爭吵的常態,兩年後矛盾激化。1975年,英國舉行公投決定是否脫歐,結果三分之二選民支持留下。40多年後,英國人民就同一個問題再次投票。/大公報記者 齊明? 胡 岸
理念不同 衝突開始
雖然國際上普遍將二戰後着名的「法德和解」作為歐盟建立的起點,但早在1948年,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就提出了支持歐洲聯合的「三環外交」主張,即將英聯邦國家、英語國家、歐洲作為其外交政策中的三個主要合作夥伴。與後來歐盟將團結與提升歐洲影響力這一目的不同,邱吉爾這一政策的出發點更主要是在於借助歐洲的力量來維護英國的利益。
1951年,法國與西德、荷蘭、比利時、意大利和盧森堡簽署《巴黎條約》,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掌控煤鋼這些軍事和工業物資來保障歐洲和平,並為戰後重建提供生產資料保障。因為理念設想不同,談判不成,英國沒有加入這個聯盟。1957年,煤鋼聯盟六國簽訂了《羅馬條約》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羅馬條約》成為成員國之間自由貿易、自由旅行的開端。之前談判的時候,英國派了貿易官員參加,最後還是沒有加入。
截然不同的政治訴求直接導致了在歐洲聯合的模式上,歐洲大陸國家與英國產生重大分歧。在《羅馬條約》已明確提出「形成日益緊密的聯盟」這一共同承諾的情況下,英國卻堅持反對把建設具有超國家性質的聯邦歐洲作為歐洲聯合的主要目標。理念的不和最終將英國擋在了1958年成立的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大門外。
如果將目光聚焦當下,「是否形成日益緊密的聯盟」或「國家主權與歐盟主權」議題仍是今日英國國內兩派爭論的主要焦點。
自立山頭 對抗失敗
從1951年簽訂《巴黎條約》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到1957年的《羅馬條約》決定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直至1967年統合成為各領域的歐洲共同體,屢次錯失良機的英國為自己「拒不合作」的態度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一邊是以法德為首的西歐各國通過讓出主權換取自由貿易,迅速走出了戰爭的陰影。另一邊則是戰後的殖民地獨立運動導致英聯邦國家紛紛獨立,英國國內經濟失去市場動力舉步不前。日益意識到合作迫切性的英國人在1960年1月與奧地利、丹麥、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六國簽署《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條約》,成立新的經濟合作組織——歐洲自由貿易協會。
令英國失望的是,由於自由貿易協會未能吸取此前歐共體將各國貿易主權進一步開放的成功經驗,又實行鬆散的政府間合作,加之聯盟內成員國經濟水平參差不齊,該聯盟很難與歐共體抗衡。僅一年後,意識到這一問題的英國轉而尋求與歐共體合作,繼而開始了其漫長而崎嶇的「申請入歐」歷程。直至1972年,英國申請加入歐共體成功後,就退出了自由貿易協會。
彼時英國的艱難正肇始於拒絕與歐洲大陸國家合作,如今如果重蹈覆轍的話,恐怕是當年參與談判的英國外交官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
疑歐勢壯 後日公投
1992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簽署,歐盟成立。在英國,保守黨連續執政18年後,1997年下台,工黨領袖貝理雅上台。貝理雅對歐洲一體化滿腔熱情,但英國始終沒有加入《神根協定》,也不是歐元區成員。分析指出,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當歐洲一體化符合英國的國家利益時,英國是該進程積極的推動者,反之就會成為一個旁觀者甚至阻撓者。
2009年爆發的歐債危機改寫了英歐關係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格局,不僅使英國疑歐之心快速發酵,也加快了英國脫歐的腳步。2013年1月23日,英國首相卡梅倫就英國與歐盟關係前景發表講話,表達了英國對非歐元區國家遭受歐債危機拖累的不滿以及對歐洲一體化進程可能損害英國利益的擔憂。他表示如果獲得連任,英國將於2017年就是否退出歐盟舉行全民公投(後提前至今年6月)。他說,希望能在公投前與歐盟就英國的待遇條件問題達成新的協議。輿論普遍認為這是為了爭取脫歐陣營的選票採取的策略。但法國和德國對此表示,英國不能對歐盟成員資格附屬的責任、義務和條件「挑三揀四」。
2014年5月,歐洲議會選舉揭曉,英國獨立黨獲24個代表英國各選區的席位,而歷來輪流分享第一、第二名的工黨和保守黨這次分別屈居第二、第三。這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被形容為歐洲政壇地震。疑歐派在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的聲勢皆大漲。
三申入歐 終獲成功
隨?美蘇爭霸格局的形成和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希望通過參與歐洲一體化促進經濟發展並發揮更大的國際影響力。1961年和1967年,英國兩次申請加入歐共體,遭到了法國時任總統戴高樂的堅決反對,他認為英國對歐洲一體化有抵觸,加入歐共體後可能對法國的地位和影響力構成威脅,而且英國跟美國關係密切,將來或許導致美國在歐洲的勢力擴大。同時,這兩次申請失敗也無形中擴大了英國疑歐主義的影響力。
1969年,戴高樂辭職下台後,英國第三次申請入歐終獲成功。英國於1973年1月1日成為歐共體成員。但在國內,工黨、保守黨輪流上台執政,兩大政黨內部都有立場鮮明的親歐、反歐陣營。
1975年6月5日,在經濟持續不景氣,通脹、失業率持續雙高的背景下,英國就是否脫離歐共體舉行公投,結果是67.2%的民眾支持留在歐共體。兩大主要政黨的脫歐派和留歐派在公投前都到全國各地爭取支持。後來的保守黨首相戴卓爾夫人當時立場鮮明地親歐,執政後卻又堅決要脫歐。
到了1988年,戴卓爾夫人直言集權式的歐共體對英國將意味?「噩夢」。她每年向布魯塞爾抱怨英國貢獻大於收穫,不合理,要求補償;對日益由德國主導的歐共體和經濟、政治加速一體化目標日益明確的歐洲也更加不滿。1990年10月30日,戴卓爾夫人在議會下院對歐洲一體化呼聲直接做出回應:「不,不,不。」(No, no,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