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大會主席斯坦利·穆通巴·西馬塔在大會發言
大公網6月18日訊(記者 嚴雪)6月18日,「二十國集團智庫會議(T20)」之一——「創新、新經濟與結構改革」國際會議在「兩山」重要思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誕生地浙江省安吉縣舉行。海內外近200位專家學者與會展開研討,為11月召開的G20會議建言獻策。
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是主辦單位之一。所長張宇燕介紹說,召集T20系列會議的主要目的,是把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領域、不同地區的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匯同起來,並且報告,向G20的協調人會議、部長會議提交,並且希望這種方式對G20首腦會議、對未來全球的治理貢獻我們的力量。
張宇燕還表示,當今世界進入了一個轉型期,經濟增速不斷下降,需要一個不同於以往的經濟增長模式、發展道路,它的「新」就體現在創新,制度、機制、技術諸多方面的創新。「對於中國而言,這個創新的基礎還是要依賴於結構改革,激發起大眾、企業所有人的創新激情,為世界經濟的增長提供新動力。我的哲學家朋友說,創新才可以做到孔子所說的'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也就是'自己活也讓別人活'。我想,這也是我們中國舉辦G20的一個理念——不僅僅是要尋求自身的發展,而且還要尋求全人類的發展。」張宇燕建議。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對此表示認同。他代表教育界發聲,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教育革命的會聚融合,產業、政府和大學的「三螺旋」良性互動,正交織成創新增長的新藍圖。
事實上,關於中國經濟轉型,外國學者和專家也高度關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大會主席斯坦利·穆通巴·西馬塔對記者表示,從聯合國的角度來看,中國新經濟要求治理和經濟轉型,而如果經濟增長未能滿足普通民眾的發展需求和發展願望,那作用甚微。基於此,他建議,新經濟中的企業應該與政府和公民社會組織合作,共同促進民眾的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各國經濟體中新興的全球參與者需要制定全球金融和治理體系,提供可持續社會和經濟發展有效地服務,創造工作機遇和減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