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李斯哲報道:一場修例風波,昭示香港社會各種深層次問題,當中最為社會痛心的莫過於教育方面。曾在香港公開大學就讀的周同學(化名)向記者爆料,近日收到一段影片,片中該校中國語言及文學課程導師梁雅怡,假借公開講論會,將政治觀點帶入課堂,立場偏頗,抹黑內地政府。而該課程唯一必修科《當代中國文化》的教材更是惡意貶損內地,煽動學生「仇中」,而學校卻坐視不理,情況堪憂。
「黃教材」惡意貶損內地
來港定居20多年的周同學與很多新移民一樣,為方便在香港就業,會選擇就讀香港的大學考取學位。周同學曾修讀公開大學中國語言和文學課程,總共要修12科,當中唯一的必修科就是《當代中國文化》。該科會從電影、音樂、文學、體育等10個單元探討中國文化,但教科書中七成都在講述內地文革時期的歷史事件與負面新聞,對於國家改革開放後的發展成績鮮有提及,惡意貶損內地。特別是在音樂課本中,更將國歌形容為封建帝國的「雅樂」,在作業和考試題目中亦要求學生按照該理論答題。周同學對此極不認同,無奈若不按此作答則會影響成績。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修辭學的例子可以列舉,但用大篇幅的負面新聞抹黑中國內地政府,是別有用心的做法。」周同學表示,《當代中國文化》課程變成了對中國文化的批判,是一個「洗腦」課程,類似於現在中小學生的通識科,許多在內地接受過教育的同學在就讀後,亦會被教材引導想法,甚至荼毒身心,周同學質疑該科是否應繼續作為必修科。
「黃師」借教學抹黑政府
周同學表示,近期梁雅怡在選修科《中國現代修辭學》的一次講論會上,利用修辭例子隱晦地表達自己的政治思想,例如「可不可以在台北設立一個官方辦事處?可不可以上街抗爭?」等,亦將黑暴運動美化成警民衝突,疑似灌輸「港獨」和「台獨」思想。
周同學指出,梁雅怡亦常引用一些年代久遠、沒有註明出處的刊物,用其中的負面新聞或政治事件抹黑內地政府,例如將李娜法網奪冠與政治事件混為一談。而有關新冠肺炎的爭論,梁雅怡就引用2017年武漢曾有奸商被揭,以死蝦、臭蝦製蝦仁的新聞做例子,藉機將病毒和武漢作關聯。周同學曾多次向校方投訴教材和教師立場偏頗的問題,但學校卻遲遲沒有回覆。
學校表態避重就輕
就上述問題,校方在回覆本網記者查詢時表示,「相關投訴主要關於《中國現代修辭學》學科的其中一個講論會錄影,題目為『修辭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意義與運用』,片長3小時34分鐘,共有254頁簡報,導師在錄影中引用超過一百個日常實例。有關學員投訴的例子主要涉及兩篇文章,是眾多實例的其中兩個,佔約7分鐘。從教學角度而言,所涉及的例子只佔整個錄影的一小部分,教學例子選取並不偏於任何一面,導師在整個講解也沒有以政治或仇中言論為焦點。」
校方表示,「片段中所引用的例子主要是連同另一則地鐵廣告,解說『驕傲』一詞同時具褒義及貶義,而兩個例子都是評論同一事件(李娜奪大滿貫)而出現『驕傲』一詞,但兩篇文章對此詞的褒貶用法不同,導師只是用作對比,講授的重點是在字詞上的色彩運用,並不是發表政治言論,亦沒有提出任何政治立場。」為免令學生忽略整個講論會的教學主題和講解脈絡,公開大學表示將重整該講論會的內容,往後在選材上亦會更為審慎,令教學重點更為集中。
不過,學校並沒有回應關於《當代中國文化》課程教材偏頗的問題。前香港政府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表示,公開大學通篇回覆避重就輕,用案例數量來掩護違反「一個中國」原則。馮煒光舉例,「我可以在254 頁簡報內,滲入『不排除黑社會社團很講義氣』、『不排除合法地非禮女性』」等不恰當的例子。馮煒光強調,回覆中最可圈可點一句是「導師也沒有以政治或仇中為焦點」,不說「沒有仇中言論」,說法耐人尋味。
教育局:學術自由並非播「獨」借口
教育局表示,任何鼓吹「港獨」主張或活動均不應在校園出現,並請教育界提防「港獨」分子滲透校園。各大專院校,均是獨立自主的機構。校方須妥善處理校園內發生的事情,照顧學生的利益。
教育局期望教育工作者能秉持專業操守,以客觀、持平的標準教學。據了解,公開大學已得悉事件,有關投訴會交由院校處理,院校亦有責任向公眾解釋其立場及處理方法。局方亦會繼續一貫的監察工作,確保院校持續提供合乎水準的專上教育及能讓學生正常學習的環境。
教育局還表示,政府及各大專院校均致力維護受《基本法》保障的學術及言論自由,必須注意的是,言論自由並非完全沒有限制,而學術自由和院校自主也非鼓吹不恰當言論或行為的藉口。所有專上院校應按此原則處理有關「港獨」的事宜。
對此,周同學表示,在公開大學就讀的學生有不同年齡和階層,持有不同政見,但是大家要遵從「和而不同」的中華文化,老師不應在課堂上灌輸學生自己的政治思想,政見不同亦不可訴諸暴力,更不可損害政府,「大家都是中國香港人,要為香港好,為中國好。」
(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