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港聞 > 视频 > 正文

香港屯門議會主席梁健文:37年的守望者

時間:2017-12-10 13:35:43來源:大公網

  「我希望盡我所能,直到最後一位農友不再來交菜了,才會停止。」

  這是香港屯門區議會主席梁健文的願望。在梁主席的生活里,有這樣一批農友,他們會不定期地把菜送到合作社,合作社幫忙磅重、裝筐,再把菜轉運到菜場賣錢。他們算是這裏最後一批堅持種菜的老農,而梁主席,是合作社里最後一位還在守望着他們的人。從興盛到衰敗,他見證了合作社37年來的起起落落。

  37年春秋過 仍有一人靜守

  合作社坐落在香港元朗區唐人新村,全名是唐山區蔬菜產銷有限責任合作社,建於1965年,至今已有61年的歷史。梁主席在他21歲時加入合作社,當時的合作社人聲鼎沸,每天大約有200多位農民前來送菜,20多輛菜車往返送菜,合作社里的職工也有小10人。

  「他們全都退休了」,梁主席這樣說。

  隨着城市化的發展,很多原來是農田的地塊都陸續建起了高樓,來合作社送菜的農民越來越少,合作社也越來越不景氣。「以前有200多個農民,現在大概有20多個,都是年紀大的,有些是他們的兒女幫助送菜過來。」雖然合作社日漸蕭條,但梁主席說起現狀時依然是一副充滿希望的樣子。

  合作社衰落之后,職工們紛紛另謀生路,梁主席也轉行政界。雖然議會的公務非常繁忙,但他依然堅持每天上班前早起去合作社幫工。在合作社最鼎盛的時期,工作時間是從清晨5點至下午1點,如今到早晨8點半左右,一天的任務就基本完成了。

  來合作社送菜的農民都沒有預約,種菜大約是25-30天一個周期,但梁主席每天都得到合作社。他稱自己來合作社是「風雨無阻」,因為農民可以不來,但如果有農民來,合作社一定要有人在。「如果要出去旅遊,一般提前兩個月就要找好人來頂我的班,不然的話,就算我生病了也要來這裏上班。」梁主席這樣說。

  37年的農友 從陌生到熟悉

  從以前的200多人,到現在陸續還在向合作社送菜的20多位農民,他們與梁主席一樣還在堅持。香港的前身是個漁農港,耕田捕魚的人數不少,但香港的農業依然是高度依賴進口,其中蔬菜98%靠進口,只有2%來自香港本地。

  大公網攝制組跟拍梁主席的這天,梁主席早晨7點多已經在合作社整理好賬本、估價單,在門口擺好臺秤和菜筐,等待着農民前來。8點左右,終於有一位中年婦女推來了四袋洛神花。梁主席興奮地幫她推菜到臺秤前,一袋袋磅重、估價、裝筐,「她是幫她爸爸推菜過來,之后還要趕去上班。」他說。

  37年來,這些農民與梁主席的關係越走越近,從陌生人到成為朋友,從朋友變成好朋友。200多人到現在剩下的20餘人,梁主席目睹了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也目睹了人事的變遷與無常。

  「他現在就像在幫好朋友做事一樣」,梁主席的朋友阿翁對我們說。合作社以一個入不敷出的狀態艱難維持着,縱使生活疲累,他也依然會每天早起,來到合作社義務幫工。「這個活如果他不干的話就沒人干了,沒人干的話,農民辛苦耕種的菜就沒人幫他們。」阿翁說。

  梁主席稱,「之前理事會也想過聘請一個人來合作社,但都請不到人。」但其實,他也不放心別人接手,37年的守候,他對合作社早已有了感情。

  合作社就像連接農民與菜場之間的橋樑,梁主席作為堅守在合作社的最後一人,他每一天的守候,都像在等待一位位老友,只要還有一人堅持在種菜,他都不會停止守望。「菜站有幾十年歷史了,我想維持這個形式,堅持下去,希望幫助到有需要的人。」他這樣說。

  37年的守望 是習慣更是責任

  早晨8點半左右,菜車抵達合作社,梁主席這天只等到了一位農友,他把四筐洛神花搬上菜車,把臺秤拖回房里,整理好賬本、單據,在合作社一天的任務就算完成了,他趕緊收拾完背包,趕往議會工作。

  當我們問起到底是什么讓他風雨無阻堅持了37年,梁主席卻只是淡然一笑,「是習慣了。」他對我們說。心理學上將21天歸結為一個習慣周期,梁主席37年的守望,與其說是習慣,倒不如說是責任感。

  「我覺得做每一件事都要有責任感,要有恆心和毅力」,37年下來,在這場人生的馬拉松賽道上,他依然在奔跑,「我相信馬拉松跑手們在平時鍛煉時都會面對很多困難,可能甚至有想過放棄,但其實只要能夠有毅力和堅持,我相信很多困難都應該可以解決。」梁主席對我們說這番話時,始終面帶微笑。

  在37年里,在每一個風雨天里,他都會到合作社報到。很多人或許無法理解梁主席為什么仍在堅持,他是合作社里剩下的最後一位職工,與其說是留守,他更像一個守望者,守望着這個合作社、守望着最後一位還在種菜的農友、守望着農村和城市之間的連結。(文/唐川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