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在社交平台及討論區留言表示,收到自稱銀行分行的職員游說借貸,並要求他們提供個人資料。電話中的「銀行職員」,竟然可以說出事主的全名及身份證號碼,然而事主根本從沒向有關銀行申請借貸。有事主致電該銀行分行查詢,證實沒有此「職員」,遂上載「白撞經歷」提醒網友。
另有女網民在討論區道出親身經歷,電話中的「銀行職員」對她說,上次借錢不獲批,惟今次可提供特惠利息、特快批核,她聽後大吃一驚,因為從來沒有申請借貸,但該名「職員」不僅能直呼其全名,更可說出她的身份證號碼,當她要求對方提供更多資料時,對方只稱是分行職員,就匆匆收線。女網民再回撥該電話卻打不通,且發現該電話號碼被登記為「垃圾號碼」。
一名資深銀行業內人士表示,銀行或財務借貸的確會詢問借貸人很多個人資料,如工作地點、電話、住址、婚姻情況等,若資料不齊全,申請很難獲審批。騙徒可能深諳運作,扮銀行職員,藉此套取大量個人資料。該名業內人士估計,騙徒取得個人資料後,便立即盜用事主身份,用電話漁翁撒網式向多間銀行或財務借貸,只要有一間批出借款,騙徒已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