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此前給香港24位「兩院」院士來信批示精神在香港各界引起強烈反響,有日益強大的祖國做後盾,香港社會各界對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充滿信心。習近平總書記批示「兩院」院士來信後,科技部、財政部隨即出台了支持港澳地區科技創新發展的新規定,解決科研經費「過河」問題。近日,香港中聯辦召開會議學習傳達總書記講話和批示精神,表示將從五個方面推動香港創科工作:一是不斷加深對創新驅動發展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把支持特區政府發展創科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二是推動和配合做好中央對港科技政策供給,努力實現中央惠港科技政策在港「上岸、落地、落實」;三是充分發揮中央支持香港創科發展體制機制的作用,促進香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四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發揮好香港在提升國家科技事業國際化水平中的作用;五是深入貫徹人才是第一資源方針,吸引凝聚國際高端人才,支持特區政府大力培養培育香港青年創新創業人才。
由此可見,無論是中央、還是香港,對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這件事,在認識上高度契合,在籌劃上滿懷信心,在行動上快捷高效,呈現出喜人的局面。香港如何做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道歷史命題?筆者認為,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最好契機。
創新科技是兩地最佳結合點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各國普遍認識到,全球經濟要復甦,必須轉變發展動能。發達經濟體要擺脫過分依賴虛擬經濟的發展模式,發展中國家要擺脫過分依賴廉價勞動力,以及以透支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發展的新動能是什麼?創新。中共十八大以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內地已經掀起了創新創業熱潮。在這種背景下,創新科技是香港和內地的最佳結合點,理由有二:其一,香港的科研優勢與內地的製造業優勢可以互補。香港科研實力雄厚,有五所大學躋身全球100強,擁有43位中國「兩院」院士,香港六所高校共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16家,香港三所高校、香港應用技術研究院設立了六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內地製造業實力雄厚,特別是珠三角經過「騰籠換鳥」,製造業已經邁向中高端水平。雙方既有合作空間,也有合作意願,搭上國際創科中心的平台,雙方完全可以取長補短,互利共贏。
其二,香港的市場優勢與內地的資源優勢可以互補。香港的市場開放程度高,是國際公認的自由港,無論是貨物貿易,還是知識產權交易,香港都能為之提供便利、快捷、低成本的服務,這是優勢。香港也有劣勢,就是地域狹窄,發展實體經濟空間不夠。內地地域遼闊,特別是珠三角地區,不僅有土地資源,還有完善的基礎設施、發達的物流。如果通過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把香港的市場優勢與內地的資源優勢有效結合,則能做大「高端製造業」這塊「大餅」,攜手邁向全球產業鏈的上游。
創科中心建設將帶來體制機制變革
對於香港來說,不僅要看到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帶來的「顯效應」,還要看到「潛效應」。且舉一例:習近平總書記對香港「兩院」院士的來信做出批覆,明確指出「一個促進」、「兩個支持」,即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支持香港科技界為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科技部、財政部立即出台了支持港澳地區科技創新發展的新規定。
按這個規定,香港和澳門地區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可以通過競爭擇優方式承擔「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項目,並獲得項目經費資助,實現了本港科技界近年爭取的科研資金「過河」安排。
科研資金「過河」僅是一個開端,習近平總書記批示的「兩個支持」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不僅包括戰略規劃、資源配置、財力支持,更重要的是體制機制變革,讓創新資源在香港和內地之間更加順暢地流動。體制機制變革至少可以在三處突破:一是構建科研項目共建共享機制。以往內地與香港的科研「各有天地」,溝通合作不夠,主要原因是體制機制的制約較多。下一步,在建設國際創科中心過程中,可以按照「一盤棋」的思路,兩地深度合作,共同完成課題,共享研發紅利;二是打造科技人才流動新機制。
香港和內地之間的人才流動,現在還受到學術認證、職務職稱、社會福利等因素的束縛,在建設國際創科中心過程中,可以為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動「鬆綁」;三是創新內地地方政府與香港的合作機制。現在,內地省份與香港的合作,在許多方面還有賴於中央政府「給政策」,隨着國際創科中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內地與香港的合作事宜將會大幅度增加,中央政府勢必給地方政府「放權」,推動香港和內地建立全新的合作機制。
創科中心建設有利於盤活人才資源
經濟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有利於盤活國際人才和國內人才兩大資源,使香港成為創新人才的「高地」,這對於香港長遠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客觀地分析,現時的香港雖然人才富集,但人才結構不盡完美。一是現代服務業人才充足、實體經濟人才不足;二是科研人才充足、高端製造業的應用型人才不足。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過程,也是建設人才「高地」的過程。香港可以扮演好三個角色:一是國際人才的「集散地」。香港是國際化大都市,在參與全球競爭中積累了良好的商業信譽、國際商業網絡和全球人脈資源,加之背靠祖國,商機多多,打造國際人才「集散地」,條件得天獨厚;二是內地人才的「輸入地」。隨着內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對創科人才的需求量增加,香港完全可以為內地延攬人才;三是高端人才的「窪地」。隨着內地與香港之間人才流動藩籬逐步被打破,內地可以為香港補充實體經濟等方面亟需的人才,香港也可以面向全球吸收所需人才,形成人才「窪地」。綜上所述,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最好契機。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在公開宣講「兩會」精神時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創建「新優勢、新中心」提供了不竭動力。他還舉例說:「如果香港能將科技創新資源與廣東的高端製造業對接,通過『產業鏈─資金鏈─創新鏈』的跨境協調整合,打造『香港─深圳─東莞─廣州』創新走廊,香港的發展之路就會愈走愈寬。」誠如王志民主任所言,只要我們把「建設國際創科中心」這個「功課」做好,就能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盡早分享兩地合作的紅利,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