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老字號新問題:物流難

時間:2018-05-14 03:15:21來源:大公網

  圖:新會李錦記生產基地的倉庫頂裝了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

  已進駐大灣區40年的香港老字號「李錦記」,再次把握機遇,對傳統工業進行科技化改造,又於廣州南建立華南銷售總部,摩拳擦掌將銷售網絡伸延至內地三、四線地區,同時利用香港獨有優勢,對外拓展「一帶一路」市場。惟老字號欲再發圍也遇上煩惱,該公司廠務總經理莫國棟指,大灣區物流量近年倍升,部分城市巿內交通嚴重擠塞,灣區城市之間接駁的高速公路亦超負荷,路通才能財通,九市的交通網絡亟須改善。/大公報記者 李雅雯(文) 黃洋港(圖) 李斯達(資料)

  走進李錦記江門市新會區七堡工貿城2000畝的醬油生產基地,陣陣醬油香撲鼻,莫國棟自豪地介紹廠房製造豉油已科技化,集團由日本引進一台全自動電腦化生產醬油前期發酵的先進儀器:圓盤製麯系統,提升醬油發酵的質素及產量,「以前一個圓盤只做到兩噸發酵物料,而家做到76噸」,人手亦由每百多人處理20萬噸發酵黃豆,減至30人就能辦到。

  綠色投資換真金

  其他綠色建設包括醬油發酵桶下的地熱能源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及明年年中運作的人工濕地植物排解污水系統。莫國棟指環保建設投資期雖長,但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既節省能源開支,減少空氣污染,又能將廠房用剩的太陽能電力供應給新會市的公共電網,共享電力,值得支持。

  江門市政府近年致力推出多項高新技術及環保建設的補助及稅項優惠,鼓勵工業將舊式設備科技化,以解決勞動人手緊張問題。「而且聘請前線工人難咗,呢一代唔同以前,唔願做工廠,工業科技化轉型有確切需求。」莫國棟說李錦記已註冊高新技術企業,累計已獲政府千萬元補助生產設備及環保建設。

  香港百年老字號「李錦記」,早於40年前已面對香港勞工短缺、地價上漲,及製造業發展到達樽頸位等問題,第三代掌舵人李文達當時把握內地改革開放的機遇,上世紀80至90年代,先後將本港的生產基地移往福州、廣州黃埔及江門新會,而李錦記第一間廠房就設於福州馬尾科技園區。

  下一站:「一帶一路」

  李錦記又將生產核心內移廣東省,開拓內地市場,香港總部繼續以科研、國際營銷配合。在李錦記任職近26年的莫國棟說,90年代正式開拓內地市場,不消幾年,內銷市場的銷售量已大於海外市場,迄今李錦記產品逾半市場仍是內地,「舊年剩係新會交稅已30億元。」

  今日,習主席任內推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李錦記第四代掌舵人李惠中再次抓緊機遇,把估值千億元的醬料王國進一步擴充。今年三月李錦記落戶廣州南站的萬科世博匯。莫國棟指,萬科世博匯有一條地下行人隧道直駁廣州南站,該站目前客流量超過1.12億人次,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樞紐,李錦記看中未來廣州南站的高鐵,將伸延直達胡志明市、吉隆坡、曼谷等地,有助將銷售網伸至「一帶一路」國家。

  香港老字號「繼續創業」創新商機,惟大灣區交通擠塞令發展大計存在隱憂。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城市群一小時生活圈,隨着幾大跨市接駁交通基建: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深惠城軌、深中通道先後落成,網絡設計加快融合三地人流物流。不過,莫國棟說跨市交通網絡設計很好,但灣區各市的私家車量正以倍數增長,加上不停興建新屋苑,物流分支入各市時,市區內的交通網絡追不上高流量負荷,拖長運輸時間,物流營運成本必然大增。

  記者採訪當日,李錦記職員叮囑四時半前離開新會,避過虎門高速公路塞車時段,惟當天記者提早於四時離開,仍陷入塞車洪流,返港回程耗上四個多小時。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