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趙凱瑩報道:教育局融合教育支援不足,拖慢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的治療時間。審計報告指出,2016/17學年逾6000名學生確診有特殊學習需要,但當中逾三成延至高小或之後才獲診斷,錯過治療黃金期,或影響治療效果,審計署倡教育局加強導師培訓,以助盡早識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審計報告顯示,讀寫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等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人數,由2013/14學年的31390人,遞增至2016/17學年的42890人,反映SEN的情況愈趨普遍。
業界一般指出,SEN學童的治療黃金期為初小階段,但審計署審視教育局識別及取錄SEN學生時發現,2016/17學年共有6131名被診斷屬SEN或學業成績稍遜學生中,1950人延至小三或以後才獲診斷,232人更延到中四至中六時才被診斷,早已過了治療黃金期。
專家訪校 8%未符規定日數
教育局解釋,部分SEN學生未必在求學階段初期顯現問題,有些家長可能拒讓子女在初小接受評估。審計署建議當局,鼓勵家長同意讓學校及早轉介評估,加強培訓教師識別SEN學生。
審計署又發現,330間接受教育局教育心理學家提供探訪服務的學校中,8%學校探訪日數少於規定的18天,最少僅10天,不排除影響服務。教育局解釋,教育心理學家放取病假和產假或侍產假,承諾加強監察探訪日數,包括檢討督導模式,確保校本教育心理服務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