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卓琪的辦學宗旨是培育每個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一展所長
大公報記者楊綺青攝
每十名香港人,就有一人患讀寫障礙,而獲大專院校錄取的學生,則少於2%。這些數字都說明學障兒童,需跨過先天障礙以外,更要跨出教育制度缺陷、社會誤解。面對社會的標籤,曾被評估為學障的陳卓琪(Twiggy)並沒有因此放棄,縱然步履蹣跚,最終都能考取社工及特殊教育雙碩士學位,並開設專為學障學生而設的教育中心。/大公報記者 楊綺青
\&
我要高飛
大眾一般標籤學障學童是「籮底燈」、「冇得救」。曾患讀障的陳卓琪偏不相信命運,克服重重難關,更鑽研獨特學習方法,為學障學童提供協助。「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將來都一如我這樣,可以貢獻社會的。」Twiggy堅定地說。因着這個信念,她在2013年成立博雅思教育中心,教授自創中、英文認字方法,幫助學障兒童克服障礙。
曾被誤當問題兒童
Twiggy憶述,從小每天上學就哭喊,三年來從未間斷,根本不明白老師在說什麼,做功課時亦會很狂躁,不停扯自己頭髮,頭上亦因而留下疤痕。Twiggy認為,從未享受過童年生活,自己亦被老師誤會是問題兒童。
她坦言,小學讀書生涯中一直不開心,屢次考獲全級尾一、尾二,很想獲得別人認同,所以會做些調皮行為。直至12歲時,Twiggy也跟着妹妹到英國留學,到埗後,她受不起異國學習環境的煎熬,於是每日打電話哀求母親,說要回家。「當時電話費好貴,差不多每分鐘要十多元,每個月僅電話費就要一萬多元,但媽媽好有耐性,堅持要我完成學業。」
Twiggy稱,「老師與我傾談時,發現我懂得問題的全部,但寫上考卷時則一塌糊塗」,經評估後,Twiggy證實患上讀寫障礙,「那時我很自卑,曾懷疑過自己是否比別人差。」Twiggy在英國A-LEVEL考試不及格,以為要到社會工作,「始終家人花大量金錢供自己到外國讀書,但我卻無法回報。」
專研特殊學習方法
不過她拒絕放棄,在社區學院讀書時又有幸遇到良師,專研特殊學習方法。回港後,曾在國際學校任教,並先後在港大、中大獲得社工及資優及特殊教育碩士學位。有團體邀她演講,「演講完後,有家長請教我有關特殊教育問題」,Twiggy心感不妙,一方面怕被校方得悉自己背景,另一方面又怕家長指責她「教壞小孩」,一度極為沮喪。
但是,這都沒有打倒Twiggy,一路走來,她始終相信特殊學習障礙是可以撕去的標籤,故有開設博雅思教育中心的念頭。Twiggy笑說,這是她一直想做的,比起工時短、薪金厚的國際教師職位,更能獲取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