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香港科技大學研究團隊首次發現肽類抗生素對付「超級細菌」失效的原因,有助研發對付超級細菌的新抗生素,是次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化學生物學》中發表。
肽類抗生素一般用於對付俗稱「超級細菌」的多重耐藥性細菌。但過往有研究顯示,細菌對個別肽類抗生素存在抗藥性。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研究團隊,自2015年起,用兩年時間分析六千多個細菌基因組數據,發現其中約1200個基因組含有一種酶素,同個別肽類抗生素失效有關。
帶領研究團隊的科大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錢培元說,「肽類的抗生素是由一系列的氨基酸組成的,大部分都是L-型氨基酸,裏面也有『D-型氨基酸』。這個酶能辨識『D-型氨基酸』,即耐藥性的酶,它對多肽類抗生素是有直接的破壞。」
錢培元又稱,有關酶素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各類細菌中,他提醒,若人類繼續濫用抗生素,病原菌就有機會從自然界獲得有關抗藥基因,令更多肽類抗生素失效,「增加對肽類抗生素耐藥性的認識,不但為醫學界提供早期預警,亦有助研發應付超級細菌的新抗生素,對付『超級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