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入住兒童之家的小朋友,生活跟普通小朋友無異/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賴振雄報道:臨臨的哥哥逸仔在醫院留醫,市民關注其前路。受虐兒童若無合適家人或監護人照顧,可能需寄養或入住兒童之家。兒童之家分布多區,一般位於公屋,由24小時工作的姨姨照顧。為營造「家的感覺」,避免標籤,相關機構一般不公開確實地址。
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於港、九、新界各區成立24個兒童之家,提供192個宿位,另加兩個緊急援助服務,規模在非政府機構中最多。聖基道兒童院助理總幹事梁陳彩蓮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解構兒童之家的運作詳情。
一般入住兩至三年
「(兒童之家)大部分位於公屋,有些是三個單位打通,每次可照顧八位小朋友!」梁陳彩蓮稱,入住的兒童會跟普通小朋友一樣如常返學,享用社區設施,參與青少年中心活動,由一位姨姨照顧全部八位小朋友的日常生活。
「姨姨一般已婚,一起住在單位起居飲食,其配偶日間工作,晚上也會回來,例如他姓陳,小朋友會叫他陳叔叔或陳uncle!」單位有家務助理上門打掃,姨姨一般工作五日至五日半,休假時由「替更姨姨」負責照顧小朋友。
入住青少年兒童由4至18歲不等,一般入住兩至三年,最長宿期為10年。除了兒童之家,聖基道兒童院也有提供寄養服務,受助兒童入住寄養家庭。梁陳彩蓮稱,兒童之家的家長需長時間工作,尋找合適者愈來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