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親自接收請願信的陳帆重申,政府決心解決房屋供應問題\大公報記者曾敏捷攝
【大公報訊】記者曾敏捷報道: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討論長遠房屋策略周年報告,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長策目標維持十年46萬個單位供應,是由客觀數據推算,並非根據土地和房屋供應量而定,不會因為持續供不應求而低估房屋長遠需求。他在會前接收關注團體請願信時透露,有發展商願意提供土地興建組合屋作過渡性房屋,「如果資金方面有出路,相信這個項目可以啟動。」
陳帆昨日在會上表示,長策訂下十年提供28萬個公營單位的目標,但現只覓得可建23.7萬個單位的土地,確有落差,但日後仍有時間及有信心覓得足夠土地。他又說,未來五年建屋量達10.03萬個單位,和過去四個五年期相比,已有持續增長。
減建私樓對租金售價構壓力
對於有意見認為,當局應將長策房屋供應的公私營比例,由六比四調整至七比三,陳帆指出,減少私營房屋供應將對私營市場的租金和售價構成壓力,令更多人負擔不到私樓價格,當局要小心平衡公私營房屋發展。
會前,關注基層住屋聯席與十多名基層住戶在立法會示威區請願,有輪候公屋的劏房戶關注,政府增建資助出售房屋,會減少公屋供應,要求政府交代未來公營出租房屋建屋數字。
單親媽媽阿齡與女兒輪候公屋近三年,至今未獲邀安排資產審查,「上樓」無期,她說租住私樓七、八年,早年無申請公屋是因為離婚後有一筆贍養費,超出公屋申請限額,但支付住屋租金、女兒讀書開支等,積蓄所剩無幾,「本來老老實實到合資格才申請公屋,但(公屋)條隊愈來愈長、租金愈來愈貴,唔知幾時才捱到『上樓』。」
親自接收請願信的陳帆重申,由特首至官員都決心解決房屋供應問題,但土地供應遇到很大挑戰,希望大家撐住。被問及施政報告提出的過渡房屋,陳帆透露,已有發展商願意提供土地興建組合屋作過渡性房屋,當局正與慈善團體商討資金來源,「如果資金方面有出路,相信這個項目可以啟動。」至於其他過渡性房屋選擇,工商改建遇到的困難較大,因為要解決土地用途、業主意願及發展資金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