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研究經費有限團隊缺乏「新陳代謝」

時間:2017-12-27 03:15:10來源:大公網

  圖:徐立之關注本港的研究生教育,他指出,研究生是香港發展科研的生力軍

  本港大學獲得的研究經費少,一直為人詬病,徐立之指出,研究資助局至今仍以教授的研究論文數目,作為撥款考慮,而大學撥款的研究經費,亦無因應研究人數增加而增長,他期望有更多私人基金投入,支援創科發展。他又指,現時不少人將教育量化,例如只着重培養出多少博士生等,忽略了要培養科學人才,應由社會氛圍做起的重要性。

  研資局目前大部分研究撥款,皆取決於大學教授發表的文章數目。徐立之稱,大學撥款的研究經費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並無因人數增加而增長,相反是愈來愈少,資源缺乏下,即使教師想做研究都力不從心。

  他又指出,創科要向高處發展,必須要有研究團隊配合,但無奈經費有限,只足夠聘請兩個學生,而教師數目又有限,學生人數愈來愈少,「老師一待便三、四十年,如果老師唔走,就無新人,缺乏新陳代謝。」故整個體制有需要改良,增加研究經費,聘請更多研究團隊,加上私人基金的投入,才能推動科研發展。

  要培訓真正的科學人才

  徐立之又關注本港的研究生培育,他指出,研究生是香港發展科研的生力軍,亦是研究的推動力,然而,本港立法會議員往往在撥款時本末倒置,「只係話我們需要博士,就把培養博士成為急務,卻無把氣氛做好,培訓真正的科學人才。」

  他稱,培養博士生是長期投資,但不一定每個博士生都會成為科學家,所以政府應定下培育科創人才的目標,不是因為需要科學發展,才需要博士級的人,「要博士可以在外面請,仲快啦!」他又留意到,部分教授會以缺乏博士生幫忙為由,推卸研究成果不佳的責任,「你研究做得好,自然有學生跟你,有研究經費,而不是要有人幫,先做到研究。」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