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徐立之:教育唔係為狀元

時間:2017-12-27 03:15:09來源:大公網

  圖:徐立之認為,發展創科不是「土法煉鋼」,而是給予學生更多選擇\大公報記者 麥潤田攝

  現任港科院院長徐立之,雖已卸任港大校長一職,仍非常關心香港的創科、教育發展。徐立之指出,香港有意發展創科,但不少人抱持「一窩蜂」心態,「以為買部3D打印機、機械人」就是STEM,忽略了傳授科學知識,令學生空有興趣,但欠缺知識。他強調,發展創科不是「土法煉鋼」,而是給予學生更多選擇,讓他們放膽追夢,社會需盡快放下功利主義,多發掘學生潛能,培養本地人才,同時加強配套,吸引到海外升學的港人回流。\大公報記者 趙凱瑩

未夠資格讀碩士獲破格取錄

  自言一世夠運的徐立之,自小對自然現象有濃厚興趣,中五會考生物科考A,順理成章報讀新亞書院的生物系,但生物以外的科目卻成績平平,最終只是三級榮譽畢業,未夠資格讀碩士,幸得前中大生物學系教授麥繼強慧眼識才,破格收取他作研究生,助他踏上生物研究之路。

  可惜,當時香港沒有研究生制度,要深造便要出國進修,在麥繼強推薦下,徐跟隨美國生物學家何潛進行研究,其後又到加拿大多倫多病童醫院工作,一邊進行研究工作,至2002年回流,擔任港大校長。

  徐立之的科研之路絕不平坦,但憑着對生物學的熱愛,即使面對困難,仍選擇堅持。時至今日,他身兼港科院院長、香港科技園董事,身體力行推動香港發展創科和教育,他認為要令科技普及化,城市的科學質素很重要,「但香港好奇怪,下下一窩蜂,做開就好多人做;另一個問題是教育商品化,只着重考試形式,好似有一排流行補習,但補習本應是填補學校的不足,現在變成應付考試,學校的教育都只為爭取更多狀元,是非常差的現象。」

  STEM非學科 是教育理念

  香港近年追隨STEM教育,但事實上對STEM完全不了解,「學校以為買部3D打印機、機械人、教寫程式就可以,導致廠商專向這方面發展、教小朋友玩,但好多人忽略玩的背後,要讓小朋友知道背後的科學根據才是最重要。」

  這位港科院院長指出,STEM並非一門學科,而是教育理念,讓小朋友多接觸科學,培養興趣,但不是強迫他們一定要做科學家,「是提供多一個選擇。」不過,在學科制的背景下,香港的教師培訓不足,缺乏科學認知,不懂向學生講解,故他認為,現階段要開展教師培訓,但強調STEM理應是無課程,「若搞搞下出現了課程,又會變成應付考試,有違STEM的真正意義。」

  最重要對所學有興趣

  對於不少家長、學生選科只看「錢途」,徐立之認為,家長以現有職業,安排小朋友的前途是不智,「未來會出現什麼工種無人知,你十年前都無想到,今日會有程式編寫員、機械人控制員等職業。」他回憶讀書的年代,學術風氣盛行,人們傾向以興趣行先,「生物叻我就讀生物,別人的言論毋須考慮太多,最重要增加自身的學術水平,對學的事物有興趣。」

  近年港生負笈海外趨增,徐立之認同出國有助開闊眼界,對學生是好事,但政府更有必要加強本港的配套,營造良好的科研氣氛及環境,吸引優秀學生回流,而非成為他國的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