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浸大陳同學(化名)表示自己在遭電騙過程中過於被動 陳同學供圖
【大公報訊】實習記者李佩露報道:近年學生屢成電騙案的「羊牯」。警方提供的數據顯示,二○一七年頭十個月錄得的電騙案中,55.6%的受害者為學生。大公報記者於本港八所大學通過問卷訪問125名學生,結果發現近八成受訪者收過詐騙電話或短訊,其中兩名學生中招。受害者之一,來自浸會大學的陳同學(化名)透露,電話被轉到內地一「公安局」,對方要求繳交保證金,她不虞有詐,真的交了一萬三千元。
就讀浸大的陳同學表示,電話中對方自稱入境事務處,說她的證件被盜,用於辦理港澳通行證,而盜用者涉嫌走私且數額巨大,因此她被限制出境。「電話轉接到『上海長寧公安局』,『警官』要求我轉一萬三過去作保證金。我本想當面給錢,但對方保證十分鐘後退錢,我便信了。」
回憶被騙經過,陳同學說:「『警官』當時稱願意給我當擔保人讓我交保證金,現在想想這根本不現實,怎會有人願意幫陌生人擔保幾萬塊呢?」陳同學表示自己在整個過程中處於被動地位,所有流程由對方操控,使她漸漸陷入對方圈套。結果,財到光棍手,她交的一萬三千元也隨騙徒電話掛線而無影無蹤。
「你好!這裏是入境事務處」
《大公報》是此的調查還顯示,入境事務處人員是電騙黨最多使用的身份,佔比高達57.3%,其次是移動電話營運商職員及快遞公司職員,分別佔19.8%和15.6%。值得注意的是,一如陳同學的個案,過半數詐騙電話中騙徒還會將電話轉接給第三方以增加說辭可信度,而這個第三方最常使用的身份也是入境事務處人員,佔比高達37.1%,其次是內地警察及快遞公司職員,分別佔28.6%和14.3%。
聲稱限制出入境引恐慌
至於詐騙電話中騙徒所使用的藉口,逾三成是稱「被限制出入境」,23.5%則說是「有重要通知或信件被扣」。其他還包括涉及犯罪活動、快遞出問題、身份證件出問題、電子支付或銀行帳戶出問題,及電話號碼出問題。警方提供的數據顯示,二○一七年頭十個月錄得的電騙案中,受害者有24.9%為非港人(包括來港讀書、工作、探親)。由於騙徒的理由常涉及身份或財產,易導致接電話者情緒慌張,未經仔細思考就墮入騙局。
靠內容口音識穿電騙
雖然電騙案屢見不鮮,不過,亦有不少醒目學生。超過九成的受訪者表示,在對方提到要錢時就能識破電騙,並掛斷電話。問及如何辨識出對方是電騙黨,多數同學稱是由於電話內容或說話口音可疑。中大安同學說對方自稱本港快遞公司職員,卻說一口標準普通話,這使她產生懷疑。同校胡同學也說對方自稱本港某移動電話運營商職員卻無法用廣東話或簡單英語交流,不合常理,遂不會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