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黎冠峰:科研唔係靠考試

時間:2017-12-22 03:15:08來源:大公網

  圖:黎冠峰加入LIGO,成功合力探測宇宙重力波

  香港學者加入美國科研團隊LIGO,成功合力探測宇宙重力波,成為科學界一大突破。這位在中大任職、今年30歲的物理系助理教授黎冠峰,在香港出生,四歲隨家人移居荷蘭,在小學無功課、中學亦無讀書壓力的學習環境下,踏上物理之路。三年前回流返港教書,卻一度對整體教學環境不明所以,「我日日搭巴士返中大,周圍全部都係補習廣告!」就算去中學演講分享,都要遷就學生的補習時間,奇怪的是,香港學生明明讀書時間多過荷蘭學生,書本的知識卻較少。

大公報記者 朱樂怡(圖/文)

  回想讀書年代,黎冠峰在整個小學階段都無功課,「一放學就出去玩到食飯」。到小學升中,要按大考成績和老師推薦,分派高、中及低程度的中學時,他才稍為緊張,大考前一個月,街上才會見到少量補習廣告。升上中學後,他形容功課量「係學校認真做必定能夠完成」,除了去打波,喜歡看星和下國際象棋的他,亦經常到圖書館看書,研究棋法和星星。

  只花時間溫「考試技巧」

  中學時代,黎冠峰的物理課有三成時間都是實驗課,大大增加他對物理的滿足感,「除咗知理論,我都好想知個理論係咪真係啱!」而有份發現重力波的他,甚至說這個並非令他最開心的成就,反而是在大學時期,透過自己設置的實驗,證實自己紙上的推算正確,「係我最開心嘅moment(時刻)!」

  來到香港,黎冠峰除了見到周圍都是補習廣告,獲邀到一間中學分享時,更有老師向他說:「星期六學生去曬補習,唔使諗(有人到)!最多學生係禮拜五放學,趁他們仲未去補習的時候開始」,他始知香港讀書壓力這麼大,要花那麼多時間溫書。不過,在大學收生面試時,卻發現港生中學程度的物理知識不及荷蘭,細問下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是溫「考試技巧」。

  黎冠峰認為,香港考試主導的教育制度,是阻礙創科發展的癥結之一。儘管現時本港大力推行STEM教育,即是結合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的教學,以加強學生對科研的興趣,但在考試主導下,學生和老師都面對沉重的工作量,學生無時間探索科學,老師無時間帶學生做實驗,「你想鼓勵人創新,但又無畀空間,好難突然叫人做囉!」

  為賺錢不敢讀純理科

  不過,生於華人家庭的黎冠峰在當初讀大學選科時,與香港學生一樣,父母都「有啲壓力」。黎冠峰當年的公開試成績可直接入當地大學的醫科,但心卻偏向物理,父母多次反覆問「係咪真係決定好?」幸好自己遇到中學同學當物理教授的爸爸,傾談下發現「原來好多投資銀行、科技公司喜歡聘請物理學生,先有返信心揀呢科,將來做唔到研究都做到其他嘢」。

  最終獲英國劍橋大學取錄的他坦言,自己從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學位,甚至做到教授,每一個階段都考慮過後路,始終多人競爭之下,要做到教授都不容易,「一百個博士生得幾個會做到教授!」他在大學便曾選擇到管理顧問公司做暑期實習,負責為企業制定市場策略等工作,「當時都未肯定自己想唔想做研究,但大學有幾個暑假的時間,亦會畀機會學生搵唔同實習,所以兩邊都做下。」最終他確定自己對物理的興趣,決定繼續留守。

  黎冠峰說,明白「物理唔同讀醫,讀嗰樣做嗰樣」,家長不知有何出路,便不敢讓子女去讀,「但喺荷蘭,不同工種的生活質素唔會差好遠,而且收重稅,社會安全網較大,就算無嘢做都唔係咁大問題,大家都會按興趣揀科」,「但喺香港,醫生同工程師收入可能高好多,住屋環境要差又可以好差,要住籠屋、劏房……所以個個都唔敢take risk(冒險)」,他更見過有學生本身做醫生十多年,「賺夠錢,就返嚟讀物理(碩士),證明香港好多人有呢個興趣,但唔敢讀。」

  發展科研唔係只用錢

  黎冠峰因為根在香港,選擇回流,但談到本港發展科研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他說不會「被嚇走」,反而令他更想留下,「除非制度無意欲去變,但而家見政府都有呢個想法(發展科研),自己都想幫。」但仍要視乎政府「點做」,「始終唔係擺嚿錢入去就解決到的問題。」作為大學教授,他亦會帶着培育人才的使命走下去,未來更會走出校園,多作演講,亦正與大學同事,進行讓中學生到大學體驗做研究的試行計劃,提高社會對科研的關注。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