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臨床腫瘤科學會發布「癌症病人痛楚」調查結果\大公報記者方學明攝
【大公報訊】記者方學明報道:「患癌不等於要受痛!」根據香港臨床腫瘤科學會日前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就「癌症病人痛楚管理」進行的問卷調查,指發現超過七成癌症患者曾經歷嚴重痛楚;六成在出現痛楚兩星期後沒即時告知醫生,當中,大部分有「患癌一定會痛」誤解,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只要癌患者適當服用止痛藥,即使患癌亦也可獲得接近正常的生活質素。
調查由今年7月21至9月18日進行,為期約兩個月,對象是本港18歲以上患癌且曾被癌痛折騰的人士,在164份成功取得回覆問卷中,以患乳癌及鼻咽癌患者佔大多數。結果亦顯示,他們對痛楚管理普遍存有錯誤觀念,以致當被癌痛折騰時,沒有合適的治療。其中,超過八成因為癌痛影響工作、家務,以至食慾與睡眠等日常運作,同時,痛楚亦加強他們「覺得自己正在生病」的感覺。
負責調查的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助理總監彭嘉麗稱,調查中最令人驚訝,是有癌症病人服食止痛藥後依然覺得痛楚,於是告知醫生,但有超過四成獲繼續處方同一種止痛藥,而且分量與前相同。即使今次調查沒有深入具體了解有關處方是由誰決定,但彭嘉麗表示:「從常理看,應該是醫生的決定吧。」
醫生:正確用藥 患癌可不痛
香港臨床腫瘤科學會榮譽秘書暨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傅惠霖稱,「對痛下藥」與「對配用藥」同樣重要。一般而言,醫生必須按患者痛楚程度選用合適強度的止痛藥,例如鴉片類藥物等。「很多人誤以為鴉片類止痛藥會令人上癮,其實止痛是醫藥用途,和依賴性的吸食是兩回事,我未見過有病人因此而上癮。若病人覺得醫生處方的止痛藥未能有效紓緩痛楚,應再三向醫生講清楚,相信醫生會處方更適合的止痛藥。」
傅惠霖同時強調,癌症患者在病情的各個階段都可能出現痛楚而需要紓緩,其中,當癌細胞已經擴散,並侵入神經線、器官、骨骼,以至出現併發症後,所出現的癌痛較為明顯,當中有急性的,亦有歸類為「不會停」的慢性痛楚。
然而,很多人將慢性痛楚誤以為是隨癌症而來,而沒有多加控制,一直「苦忍」,影響生活。「其實正確使用止痛藥物及劑量,患癌是可以不痛的,同時,止痛藥物與治療癌症的如電療或化療等藥物是沒有牴觸,兩者可以兼容,患者毋須擔心服用止痛藥會影響治癌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