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兩年153人疑墮買海外樓騙局 涉款逾億

時間:2017-11-28 03:15:18來源:大公網

  【大公報訊】記者梁康然報道:「隔山買牛」的海外物業投資近年興起,豐厚利潤背後隱藏血本無歸陷阱。警方上月收到一宗涉及投資海外物業懷疑受騙的投訴,涉及18人在美國的七項物業,苦主發現「貨不對辦」。警方指出,有些中介公司透過舉辦投資計劃展銷會,提供「保證租金回報」等吸引投資者,由於涉案物業在海外,香港警方難以追查,至今未有成功追討個案。

  警方過去兩年共收到四宗涉及投資海外物業的投訴個案,去年的三宗涉及三間中介公司,135人報案,涉及13個物業分布於英國、日本、台灣三地,三案涉款達一億元;今年截至10月有一宗個案,涉及18人報案,七項位於美國的物業,金額為1200萬元。

  商業罪案調查科訛騙案調查組警司蘇敏娟稱,近年有促銷海外物業投資計劃展銷會,透過以提供折扣優惠,甚至是為期兩年的「保證租金回報」,引誘投資者買賣海外樓花、一手樓及二手樓。展銷會提供律師或經紀處理買賣手續,對方會以方便交易為由,要求投資者將資金存入律師或經紀的海外戶口,但完成交易後,投資者獲得的物業可能貨不對辨,或是殘破舊樓,甚至是爛尾樓。有部分涉及樓花的個案,建築物的地址更是未取得土地業權。

  蘇敏娟稱,據目前法例,如單純推介海外樓盤,不涉本地物業,賣方毋須取得地產代理牌照,身份難以追查。加上涉案物業、發展商、資金都在海外司法管轄區,本港警方難以追查。如要拘捕及檢控,須與當地執法部門合作。

  誘虛擬貨幣投資 20人失1.54億元

  香港地產代理專業協會理事黃良昇回應《大公報》記者查詢時稱,投資海外物業如隔山買牛,具一定風險,投資者應了解物業所在地的地產法律,在良好法制的地區投資,並應透過當地持牌經紀買賣,萬一出事都有追查渠道。

  投資虛擬貨幣夢方興未艾,但過去兩年就有五宗投訴涉及20人疑似受騙,致富夢碎,被騙徒捲款潛逃的投資金額達1.54億港元。投資者教育中心指,虛擬貨幣並非有真正價值的法定貨幣,強調虛擬貨幣只是一種現實不存在的虛擬商品,投資者需要認清自己在什麼項目上投資。

  警方綜合各投訴個案發現,騙徒會透過展銷會、講座或網上平台,把各式虛擬貨幣包裝成「高回報、低風險、保證獲利」的產品,吸引他人投資。投資者教育中心主席黃天祐指,虛擬貨幣交易以匿名方式進行,交易過程不透明,亦無法追蹤。由於無任何證據顯示雙方曾有買賣交易記錄,萬一出事就難以追討。而近年虛擬貨幣常以「首次代幣發行」(ICO)方式來集資,但有關交易資料透明度低,他呼籲投資者不應因為豐厚利潤而掉以輕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