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康文署「混帳」 折磨僱員13年

時間:2017-11-26 03:15:18來源:大公網

  圖:多名議員批評康文署的申索浪費資源,而且不近人情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在四年間錯誤向一名由前市政局過渡的僱員多發近87萬元津貼,事後將個案轉介警方並訴諸法庭向事主申索,最終遭法庭駁回,康文署昨向立法會申請撇帳時,承認四名康文署職員出錯。若以署方發現出錯至昨日獲批准撇帳計算,歷時逾13年,多名議員批評部門出錯卻向事主「開刀」,令事主飽受署方追討、警方調查與訴訟的「折磨」,而過程中用於調查及法律程序的資源,亦可能超過本來損失,是「一筆糊塗帳」。政府承認疏忽,認為可以改善處理手法。

  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

  這筆撇帳源於17年前,市政局解散並改組成康文署,一名以合約形式受僱、享有非實報實銷現金津貼的前市政局僱員過渡至康文署,並在2000年12月至2005年2月間收取逾86.9萬元津貼。當局其後認為,該僱員與康文署簽訂的合約不享有非實報實銷現金津貼,該僱員亦未提供資料,證明符合領取住屋津貼。

  「人哋晚晚瞓唔到你點賠償」

  政府其後將個案訴諸法庭,向該名前市政局合約僱員申索該筆86.9萬元款項,並在2006年把個案轉介警方,以調查個案是否涉及任何欺騙或盜竊行為。區域法院最終在2008年裁定被告人勝訴,警方亦決定不對該名前市政局合約僱員採取行動。康文署考慮到法院的判決及相關法律意見,認為該筆款項已無法討回,昨日向立法會提出撇帳要求。

  會上,無論建制或反對派的議員都批評當局的申索過程不但浪費資源,而且不近人情,質疑政府的制度有問題。地產及建造界議員、經民聯石禮謙批評政府處理出錯,卻向事主追討,更令對方因而被告上法庭。「用咗咁多錢、咁多時間,人哋多年來被你一直騷擾,晚晚瞓唔到,你點賠償人哋呢?經過咁多年折磨,你哋有否估計這情況?」

  漁農界何俊賢關注,有關款額追討多年,其間所花的資源可能遠高於87萬港元,質疑政府制度有問題。亦有議員形容款項是「一筆糊塗帳」,認為在政府的制度下發生這種情況是難以理解。

  四職員出錯 三受懲一已退休

  民政事務局副局長陳積志承認,事件中有四名康文署職員出錯,除一人已退休外,已向另外三人採取簡易紀律行動。他認同當局的處理手法有欠公允,會對同事造成騷擾,承諾局方會督促康文署小心行事,由以人為本的角度處理。他又解釋,該僱員只是「申請錯計劃」,經警方調查不涉刑事成分。

  康文署助理處長梁蘇如璧表示,當年有692名前市政局職員過渡康文署,其中有兩人拿錯津貼,但另一人收取津貼少於50萬元,已被撇帳(少於50萬元毋須經立法會批准)。她承認有同事疏忽,康文署事後已檢討內部監控程序,並加強措施,確保處理所有相關申請均符合僱用合約的條款及既定機制。

  委員會經過一個多小時討論,最後通過有關撇帳申請。另外,財委會亦通過法援署一筆超過66萬元的撇帳撥款。開支是源於法援署向一名受助人批出法援後,該受助人申索成功,但法援署仍然替受助人支付了部分訟費額,最終法援署追討訟費無效,申請撇帳。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