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鄧家彪遊沙田話當年 划艇磨意志汗灑城門河

時間:2017-11-26 03:15:15來源:大公網

  水是人類生命之源,河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沙田城門河則是鄧家彪的大學回憶之源。因為其中大划艇隊的生涯始於城門河,一切美好回憶都是環繞城門河,所以阿彪帶隊「落沙田」,自然要重返河畔細說當年。在這裏,他悟出同舟共濟的真諦,今天就從城門河出發!

  「看到有個黃色標記寫着1750嗎?」鄧家彪帶記者來到沙田划艇中心,指着對岸的畫舫。早前畫舫結業,鄧家彪亦有在facebook發帖表不捨,不過並不是因為當中的食物,而是與「1750」有關。「1750是指1750米,而標準二公里賽事,過了畫舫只餘下250米。大家就會嗌『到畫舫啦!唔好揸流攤啦!臨尾仲唔發力衝線?』所以我對畫舫好有感情。」

  一竅不通到高度默契

  那些年的鄧家彪,將青春的汗水都灑在了城門河上。1998年,他入讀中大。大學三年,其中兩年時間阿彪都是中大划艇隊成員,第二年更成為划艇隊隊長。為何要加入划艇隊呢?鄧家彪笑言,小時候只能接觸足球、籃球、羽毛球等運動,難得升讀大學,當然是接觸一些之前沒有接觸的運動,加上自己喜歡游泳,所以加入划艇隊。

  談及當年划艇的回憶,鄧家彪顯得相當雀躍。「大學划艇是一個很特殊時空的團隊活動,為何呢?第一,大學的足球隊、籃球隊,成員本身就是學界精英,但是在我那個年代,大部分人都不懂划艇。這班人要由一竅不通,變成默契高度一致,還要奪標,是一種很獨特的運動。」他解釋,划艇講求默契、節奏要高度一致,落槳絕不能慢半秒,否則隨時弄停賽艇。

  輸賽化動力終爭冠

  阿彪又說,划艇另一獨特之處,就是比賽由下而上,學生除了參加比賽之餘,學生還要組織賽事工作。另外,划艇對器材的要求相當高,一隻賽艇至少十多萬元,他們要向學校爭取資源。「我那個年代,李國章是校長,他說自己在劍橋(大學)讀書時有參加划艇,在他巡書院宿舍期間,我們就去陳情,『我們划得很辛苦,港大有新艇,我哋無喎。』」最後,他們成功爭取添置器材。

  加入划艇隊第一年,中大取得學界全場總冠軍,不過因為男子隊只得第二或第三,結果被其他院校揶揄男子隊「食拖鞋飯」,一眾男子隊隊員深深不忿,全體決定多留一年。阿彪第二年成為隊長,為了建立團隊精神,又要與沙田高度結合,「會帶隊員去車公廟,每逢大賽都會鞠躬,贏的話會買燒豬,輸了都買燒豬。」憑着團隊努力,男子隊終於吐氣揚眉,成功取得冠軍。

  時光隨着河水在艇槳之間匆匆流走,當日體能甚佳的阿彪,大學時代使用划艇機時,三十分鐘能夠拉到7800米,「現在如果拉到6800米,都已經嘔白泡,哈哈。」不過,阿彪表示,正正因為那兩年的操練,能夠讓他有體力應付現時繁重工作。「我們這班划艇隊員感情特別好。有一段很密集的時間相處,亦都有一起成長的過程,這成長不是技術、體能的增長,而是經歷輸贏,我們可以怎樣維繫到一起。現在也有經常聚會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