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種子掉到石牆間隙萌芽生長,形成獨特石牆樹景觀
往事只能回味,歷史痕跡卻是悄悄埋藏在城市內。今天的灣仔,百多年前曾是歐洲人聚居地,其中的日街、月街、星街一帶,今天是潮人與文青聚集勝地,一個世紀前,原來是洋人的墳場,其後建成香港第一所發電廠。今日街景儘管早已面目全非,仍保留了不少歷史遺蹟名勝。\大公報記者 趙凱瑩(文/圖)
1850年代,金鐘至灣仔一帶稱為「下環」,是香港殖民地時期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
聖佛蘭士街流傳鬼故
由於位處海岸線旁,當年洋行林立,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傳教士聚居於此,可算是香港中西交匯的「始祖」。時至今日,灣仔已是核心商業區,高樓大廈隨處可見,街頭巷尾仍滲透着老香港的味道。
日、月、星街是現今文青的聚腳地,高級食肆與售賣潮人物品店舖隨處可見,但176年前(1841年)第一個有記錄的居港歐籍人士墳場曾建於此區,位置在今聖佛蘭士街對上山坡。其後此區人口逐漸增加,才逐步將墳墓遷往跑馬地香港墳場現址,但星街、聖佛蘭士街一帶,至今仍不時有鬧鬼傳聞,成為都市傳說。
日月星街寓意供光源
墳場消失後,取而代之是香港第一所發電廠,香港電燈於1890年開始供電,初期只供電給中區至文咸東街一帶的50支街燈,1892年延伸至灣仔一帶,成為灣仔區主要的電力來源,風頭一時無兩。
發電廠附近的街道命名為日街、月街及星街,正是取名自《三字經》的「三光者,日月星」一句,意思是太陽、月亮、星星是世間光明的來源,而發電廠為城市提供光明。發電廠雖然於1922年遷至北角,但舊址附近的街名也與發電廠相關,例如「電氣街」、「光明街」都因此命名。
百年時光流逝,街景經已面目全非,位於隆安街的北帝廟,卻由1863年開始,默默守護灣仔。
北帝廟保留明代銅像
北帝廟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除了廟宇本身是文物,主殿供奉的北帝銅像也大有來頭。該銅像鑄於明代,比廟宇歷史更久遠,亦是香港最舊的銅像,先後於廣東一帶流傳,其後由香港商人買入,但為何流落至北帝廟,至今仍是一個謎。
北帝廟還藏有「彩蛋」,在外牆位置,保存了全港最舊的街道牌,T字形設計,由鐵框和瓷石組成,中英對照印有「石水渠街」字樣,估計是1910年代產物,現時幾乎絕跡香港,絕對是隱藏版「打卡」位。
灣仔的歷史建築多不勝數,為人熟悉的藍屋,近日更奪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大獎,證明本地保育水平受到國際認可。「匯聚下環」灣仔線是「綠遊香港」新開放生態導賞線,由導賞員帶領參加者,遊歷灣仔一帶的生態文物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