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為新系統,右為傳統的白板(現為紙張)
手術後遺留醫療物料在病人體內時有發生,將軍澳醫院手術團隊參與設計開發的電子系統,利用平板電腦與牆上大屏幕,取代傳統的手寫白板,讓醫護更準確記錄手術用過的針線、紗布等數量。將軍澳醫院採用三年來,在逾二萬宗手術中,「零」遺留意外,醫院管理局考慮擴至兩、三家公立醫院使用。
大公報記者 楊州(文/圖)
該個名為「檢算手術物料電子系統」(PNIS),2014年開始在將軍澳醫院手術室使用。手術過程點算醫療物料一般有三次,即手術前、縫合傷口前、縫合過程,手術助理護士和支援護士一起,以骨科手術為例,醫療物料按手術規模,由50件至100件不等,每次點算需10至15分鐘,團隊需與醫生溝通確認,確保手術前後數量一致。
有別白板「用完即擦」
將軍澳醫院麻醉科及手術室部門主管鄭鴻佳稱,傳統的白板手寫記錄方式,手寫字跡未必人人可一眼清楚辨認,內容也未必及時更新,難免有人為錯誤。新的電子系統下,由支援護士在平板電腦輸入資料,準確又清晰,同步顯示在牆上的大屏幕,手術團隊的人員都可看見。手術後可保存一份完整的記錄報告,有別於白板「用完即擦」。
電子系統並設有強制欄位,每項輸入的醫療物料,除了數量,並須輸入使用在病人身上的具體位置,方讓手術人員清楚所有物料去向。
將軍澳醫院代理資深護師曾子倫解釋,舉例手術前在系統輸入使用紗布十件,手術期間病人腹腔出血,要四件紗布吸血,系統需輸入額外四件,並標示紗布具體位置,若在縫合前,體內紗布無取出,系統會發出警告提示。目前,平板電腦可輸入20類恆常使用的物料,包括紗布、針線等,大屏幕一次可顯示13類物料。
曾子倫表示,護士初用新系統時不適應,經工作小組討論,匯聚意見,向廠商反映,添加了可提升手術安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