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從政之前,陸頌雄(左)諗過揸住相機搵食,何啟明(右)就曾計劃執教鞭
「長江後浪推前浪」,今屆立法會出現多位新面孔,包括同為勞工界代表的工聯會陸頌雄和何啟明。七年前的一次剃頭抗議,二人從此結下不解緣,「拍住上」代表工聯會發聲。二人一同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隨着立法會即將復會,他們將繼續推動跨黨派合作,改善勞工政策;亦會分途關注勞工議題,以促請政府檢討外判制度和加強保障職業安全為工作重點。、\大公報記者 許嘉信(文) 蔡文豪(圖)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七年前遮打剃頭 「無法無天」結緣
2010年9月,中日雙方在釣魚島海域發生撞船事件,日方事後拘押內地漁船及船員。陸頌雄、何啟明和另一名工聯會成員黃錦輝,事後一同在中環遮打花園剃頭抗議,批評日本政府「無法無天」。那年,陸頌雄32歲,已擔任區議員逾六年;何啟明只有25歲,任職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健的議員助理。
「剃光頭真係冇啲決心都做唔到㗎!」訪問當日,陸頌雄指着手提電腦內的剃頭照,憶述當年二人首度合作的經歷。他笑言,何啟明是一個「夠薑」的小伙子,亦很有愛國理念,「好欣賞年輕人咁有火,真係難得。」
畢業於中文大學哲學系的何啟明,則欣賞陸頌雄思考有深度,分析問題時會提升到理論層次,彼此「啱嘴型」,「他見到問題後,很快就會提升到資本主義的問題,思考是否要用馬克思理論解決。沒有幾個同事會用這個角度看。」
一同躋身立法會 感受議事堂角力
由一同剃頭,到一同躋身立法會,成為「新丁」議員,兩人坦言,宣誓風波讓他們感受到議事堂內政治角力的尖銳,但風波過後,需要思考如何推動跨黨派合作,落實各項勞工議題。
陸頌雄認為,建制派和反對派要在立法會復會後改善關係,路途依然崎嶇,坦言往後舉行的補選無可避免會加大政治矛盾。他認為,議會氣氛是好是壞,取決於反對派的態度,「佢哋稍為鬆少少,個氣氛就舒服好多。」
何啟明則形容,立法會各黨派關係微妙,工聯會與反對派在經濟議題的立場較接近,雙方「有時係可以合作」;至於愛國愛港陣營內的工商界代表,則傾向以資本家的角度討論問題,「所以點樣喺呢兩方面拿捏到個平衡點,拉到大家一齊做(推動政策),值得思考」。
倡行標時撤對沖 當局帶頭減外判
問及議會工作如何分工,陸頌雄表示,一些重大勞工議題,例如取消強積金對沖、落實標準工時等,工聯會一眾議員固然會繼續爭取,但他未來會特別關注工人外判問題。他指出,前線基層員工最受外判制度剝削,希望未來能夠將外判問題撥亂反正,「政府帶頭做返好,從而帶動整體就業市場健康發展」。
「每有一個工人死,就有一個家庭受影響。」何啟明表示,本港近期出現多宗工業意外,包括港珠澳大橋工地先後有多名工人墮海身亡,亦有工人在紅磡地下管道施工時被水沖走喪生,這類新聞每每觸動市民的心。 他日後會就工傷議題多發聲,例如要求政府提高《工廠及工業經營條例》的罰則,加強阻嚇力,讓僱主能夠更重視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