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土瓜灣藝行

時間:2017-09-24 03:15:18來源:大公網

  圖:梁美芬帶記者漫遊牛棚藝術村,分享她對土瓜灣未來社區發展的看法 大公報記者朱晉科攝

  土瓜灣是一個新舊交融的社區,喜歡歷史的人在此散步,轉角便發現驚喜:馬頭角十三街、煤氣鼓、九龍城碼頭、海心廟,都是居民的集體回憶;如果你是藝術文化愛好者,牛棚藝術村更是「打卡勝地」。但土瓜灣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你又知道多少呢?今期大都薈請來熟悉區情的經民聯立法會議員、九龍城區議員梁美芬,和大家一起落區,漫步土瓜灣。梁美芬說,政府應改善土瓜灣交通配套,並在牛棚藝術村旁邊的新山道及新碼頭街打造一條林蔭大道,讓社區增添暢達和休閒之樂。/ 大公報記者 李淇

  「第一次來(牛棚)是2008年,有個朋友在這裏開畫展,我搭的士來。到今時今日,這裏的人流都不多,很靜。」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梁美芬與記者相約在牛棚藝術村,展開漫步土瓜灣之旅。由於沒有港鐵,與其他市區地方相比,這裏稍顯偏僻,自成一角。但隨着沙中線動工,土瓜灣這個昔日的香港工業區開始變天,近年出現不少樓盤,居民大量湧入,因此區內的休憩空間相當缺乏,而牛棚藝術村成為了石屎森林中的一片「綠洲」。

  戰前屠房 維多利亞農場風格

  牛棚藝術村前身是香港碩果僅存的戰前牛隻屠房:馬頭角牲畜檢疫站。走入正門後,就感受到維多利亞時期的農場風格,建築主要由紅磚構成,正對入口的是中庭,建有數堵紅磚矮牆,牆下附有供牛隻飲水的水泥槽,槽底繫綁牛隻的鐵環仍然保留至今。環繞中庭的紅磚建築物有五座,包括辦公室大樓、屠房及牲畜棚屋,各長50米,排列錯落有致。磚砌高煙囱、寬闊懸挑的屋簷、傳統中式瓦頂、本地花崗石材,處處突顯中西結合的特色。

獨特歷史 推動藝術文化平台

  「牛棚是土瓜灣寶貴的資源,有獨特的歷史,現在有藝術家做嘢,政府應該鼓勵、幫助他們,令藝術產業化,推動藝術教育和空間。」梁美芬說。牛棚現時分拆出租給藝術工作者使用,不時舉行藝術活動,包括展覽、工作坊等,不少文青前來「打卡」。途中,記者與梁美芬遇到一班慕名而來的內地年輕人,她們都覺得牛棚很有特色。

  活化社區 林蔭大道直通海濱

  去年底,九龍城區議會利用政府一次性一億元撥款活化和發展牛棚後方用地,設計以文化藝術為主題,提供休憩空間作康樂用途,預計明年底完工。不過,在梁美芬眼中,這只是活化社區第一步,站在工地旁邊的新山道的天橋上,她指着遠方海邊的九龍城碼頭說,配合中九龍幹線工程,建議政府將整條新山道及新碼頭街行人道改造成林蔭大道,讓馬坑涌、馬頭角及樂民區居民可舒舒服服地步行至九龍城渡輪碼頭,享受海濱生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