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公民教育之我見? (上)

時間:2017-08-25 03:15:32來源:大公網

  圖:回歸以來,國情教育議題被「政治化」

  香港公民教育推行多年,不同人士有不同見解、意見,綜觀不同黨派意見,有人說香港缺了「愛國教育」,是重大缺失。亦有人提出「民主教育」才是王道。大家各執一詞,亦猶如瞎子摸象,只描述香港公民教育一部分,並不全面。我試從教育專業角度闡述當今問題及建議方向。

  首先釐清基本概念。坊間充斥着民主教育、民族教育、愛國教育、國民教育、國情教育等討論,以上其實皆是公民教育一部分。公民教育最終目的培養下一代對權利與義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英國馬紹爾(T. H. Marshall)著作《公民權責與社會階級》中,提出公民權利包括:民權、政治權利、社會權利。公民義務包括繳交稅款及社會保障供款義務、接受教育義務、服兵役義務、促進社會福祉義務和參與選舉義務。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前系主任曾榮光教授多篇文章指出公民教育就是培養下一代「民族國家」(nation-state)概念,對國家權威的認受及對民族社群的認同及民主人權教育。

  然而,香港公民教育道路從來都不好走。原因有三:第一,1997年回歸以前,英國政府以殖民地的「疏離子民教育」,即是推崇英國文化、重英輕中的教學語言、淡化中華民族認同、強調「子民政治文化」,只強調遵守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漠視公民自身權利和義務;第二,香港社會、政制結構的複雜性。由一個不知名的邊陲小島,到國際認識的殖民地,再變成實施「一國兩制」的城市,我們不能硬把其他國家的公民教育方法倒模過來;第三,回歸以後,公民教育議題被「政治化」,社會一直爭論不下,其中原因是大家以非學術專業方式討論,把概念混淆,困死香港公民教育。

  社會缺乏信任度

  過往幾年,青年違法衝擊社會、言論的激進,已顯示出部分下一代對政府失去信心,背後同時帶出對中央政府不信任,雖然只是少數,但我們不能視而不見,這已響起社會警號,相信當屆政府重建官民互信是重要任務。

  而上一代人,不少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從內地遷徙到香港,有的對內地主觀看法仍停留於文革初期,兵荒馬亂的中國內地慘況。因此,每次有關內地食物、污染、貪污或人權問題,這群懷着固有思想的人士,總愛與文革和階級批鬥扣上關係。這是一種狹隘思維,沒有看清事實,但同時部分簡單唱好國家的方式,只看國家經濟發展,忽略其他的宣傳方法,也容易給對手製造更多子虛烏有的抹黑。

  公民有義務監察、質疑制度和政策,促進當局作出改善。因此我們有責任教育下一代如何多角度思考,如何理性討論,這些需要時間磨合,當然當權者也需要有接受意見的勇氣,這樣有利於提升對國家的認同感。

  梁思韻 香港菁英會公關及傳訊委員會主席、教育工作者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