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大研究發現心房顫動引致中風個案15年間上升3倍

時間:2017-07-25 22:27:50來源:大公網

  蘇藹欣醫生(右三)希望今次研究增加市民和本港醫學界對心房顫動引致中風的認知,讓更多心房顫動病人能服用適當的藥物,減低中風風險。

  大公網7月25日訊(記者 湯淩琰)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發現,本港因心房顫動(又稱「房顫」)引致缺血性中風的患者過去15年間增加近3倍。負責研究的專家指出,適當服用抗凝血藥物能有助減低房顫患者出現缺血性中風的風險。

  64歲的駱先生本身是高血壓及房顫患者,曾於2014年接受通波仔手術,月前他在家中突然中風,妻子及時將他送院,通過微創手術將堵塞左腦中動脈的粗大血塊取出,令血流回復正常。他出院後現時服用新型抗凝血藥,「新藥只需每日服一次,更可回復正常生活」。

  房顫是心律不正的一種。現時,全球患者約有3300萬人,單是中國的患者數字於過去11年間已增加20倍。本港則估計約超過7萬人受此症困擾。房顫的病人因心跳不規則,影響心臟內的血液循環,形成血塊。當血塊流至腦血管便有機會造成阻塞,引致缺血性中風。這些病人的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5倍。因房顫引致的中風較其他類型的中風嚴重,死亡率亦較高。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臨床專業顧問蘇藹欣指,在1999年至2014年,因房顫而中風的人數由84人上升至321人,增加近3倍,年紀愈大,風險愈高。她續稱,大部分房顫病人因擔心增加腦出血風險而拒絕服用抗凝血藥,只服用抗血小板藥,但抗血小板藥不能有效預防房顫引起的中風,「近年出現新型抗凝血藥,誘發腦出血風險較舊藥低一半,藥效穩定、服食方法簡單,病人可服用預防中風」。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