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廖長江:循「一國兩制」初心創未來

時間:2017-06-12 03:15:13來源:大公網

  圖:廖長江期望下屆政府積極掃除坊間對「一國兩制」的錯誤認知,帶領港人從國家的角度、國際的視野重新審視本身的定位 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一國兩制』劃時代,回歸廿載創未來。」建制派立法會召集人、行政會議成員、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廖長江為香港回歸20年送上了這段寄語。對於劃時代的「一國兩制」構想,廖長江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回歸之後,「一國兩制」在港成功落實,香港的繁榮穩定更勝從前。但他認為,社會上仍有人對「一國兩制」存有誤解和偏見,任由狹隘的本土主義氾濫,以致成為不少爭拗及衝突的源頭。着眼於如何「創未來」,廖長江指出,期望下屆政府積極掃除坊間對「一國兩制」的錯誤認知,帶領港人從國家的角度、國際的視野重新審視本身的定位,讓香港按「一國兩制」的初心健康發展。

  1984年底,《中英聯合聲明》簽署;1985年,在英國生活了多年的廖長江「逆流」回到香港,見證了回歸歷程的風雲變幻。在廖長江看來,回歸20年,香港一直按照基本法,實行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及生活方式。他舉例指,本地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3萬多億元,增至去年的逾2.4萬億元,財政儲備亦大幅增加一倍多,達九千多億元,而且連續23年獲得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廖長江強調:「『一國兩制』成功落實有目共睹,香港的繁榮穩定更勝從前,很值得國家及港人驕傲、慶祝。」

  認知偏差滋生違憲思想

  但「一國兩制」在實踐過程中亦遇到了新問題、新挑戰。廖長江指出,港人普遍對「一國兩制」的認知在廣度、深度、闊度都有所不足,甚至與「一國兩制」本身存在偏差。他認為,社會對「一國兩制」認知的偏差和誤解,亦影響了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助長了狹隘的本土主義,更令到各種「明獨」、「暗獨」、「半獨」的違憲思想抬頭。甚至有人對香港經濟融入國家發展亦充滿疑慮。

  廖長江以高鐵「一地兩檢」為例,他認為,這個爭議的本質並非法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具體方案都未出,便有人散播『一地兩檢』會損害『一國兩制』。」他又指,部分人甚至叫香港不要投資港珠澳大橋等有利兩地融合的基建,其心態其實是害怕香港與內地融合。「如果香港任由狹隘的本土主義氾濫,就會失去經濟更上台階的機會。」

  本身是大律師的廖長江亦指出,近年「佔中」等社會亂象也是由於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錯誤認知引發的。他批評,有些人平時將維護法治掛在嘴邊,但竟然在政改時支持違反基本法的「公民提名」,用政治去掩蓋法治,誤導香港的年輕人。廖長江又指,法治是香港的核心價值,但近年一些涉事者被起訴就聲稱是所謂「政治檢控」。他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的先決條件,「不是你有一個政治理念,無論你覺得有幾崇高都好,就可以高人一等,不受法律的制裁」。

  促宣傳基本法掃除誤解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展望未來,廖長江表示,「一國兩制」及基本法本來是創新的事物,由淺入深對港人進行宣傳教育是必須的。他亦促請下屆政府積極掃除坊間對「一國兩制」積累下來的誤解,帶領港人從更高的高度來思考「一國兩制」。

  廖長江又認為,市民不能只從本土狹隘的利害得失去看事情,而是要從國家的角度、國際的視野,重新審視本身的定位,讓社會重回正軌,按「一國兩制」的初心健康發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