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金庸1948年來香港工作、1955年開始創作新派武俠小說,這兩次人生的重大契機都發生在《大公報》
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武術界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在澳門比武引發熱議,時任《新晚報》總編輯的羅孚,以其敏銳的觸覺意識到,這是一個爭取讀者的大好契機。他決定在《新晚報》上連載武俠小說,在他心中陳文統是擔當此任的最佳人選。於是,比武翌日他在報上預告將刊登精彩的武俠小說。
新派武俠開山鼻祖
一九五四年一月二十日,陳文統以筆名梁羽生在《新晚報》「天方夜譚」刊登了第一期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引得讀者爭相閱讀,一時洛陽紙貴。故事連載七個月,讀者反響超乎尋常的熱烈。
這之後,梁羽生創作源源不絕,上世紀五十年代陸續在《大公報》「小說林」連載《七劍下天山》、《江湖三女俠》、《萍蹤俠影錄》、《大唐遊俠傳》等。不論學界抑或坊間,都將《龍虎鬥京華》視作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之作,梁羽生也由此被公認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
和梁羽生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俠小說大旗的另一人就是金庸(查良鏞),他在一九四七年十月進入《大公報》上海館擔任翻譯工作,因一次偶然的機緣他被派往香港館。查良鏞在香港《大公報》先後做過記者、翻譯和編輯,因古文根底深厚,行文流暢明麗,不久便調入《新晚報》副刊課擔任編輯。
《書劍恩仇錄》問世
一九五五年,梁羽生的第二部小說《草莽龍蛇傳》連載完,羅孚便邀請查良鏞在報上連載武俠小說,於是就有了金庸的首部武俠作品《書劍恩仇錄》的誕生。
在金庸小說中,「義」總是與「情」緊密相連。有情才能有義,義出於愛,才有強大而永恆的生命力,才能使人捨生取義。
梁羽生淡泊名利的道家態度與金庸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文人交相映照的文化人格。作為新派武俠小說巨匠,「擔道義」、「為家國」是他們共同的思想基礎,也是與《大公報》一脈相承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