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西北未來十年人口大幅增長,公共交通布局將迎來重大變革。政府昨日發表最新一份《公共交通策略研究》,建議重組輕鐵線應付短期需求,長遠配合洪水橋及元朗南新發展區,興建四條新鐵路或交通網連接輕鐵及西鐵,助居民出九龍市區,同時將元朗大馬路輕鐵改為單軌循環形式行駛,紓緩爭路情況。政府並建議,為新界居民引入不設企位、停站較少的長途巴士,又建議引進中型單層巴士接駁具人口增長潛力的偏遠地區。\大公報記者 陳卓康
運輸及房屋局完成歷時兩年多的《公共交通策略研究》,提出共67項措施改善公共交通布局,當中20項已於近年落實,另33項包括小巴座位增至19個、引入「專營的士」等措施已於早前公布,昨日再公布14項新措施,較多着墨在與新界居民息息相關的輕鐵及巴士政策。
政府預計新界西北人口將迅速增長,公共交通需求升幅顯著,重型鐵路佔本地公共交通乘客人次,將由2016年約37%升至2021年約39%;到2031年,洪水橋、元朗南、古洞北、粉嶺北以及東涌新市鎮帶動公共交通需求,重鐵佔比上升至約四成,而專營巴士、小巴的所佔比率,在未來15年仍維持於30%及15%。
新型電車電動巴士同考慮
運房局局長張炳良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政府研究改善輕鐵元朗大馬路段的長遠運作模式,以及研究是否需興建新的重鐵線連接新界西北及市區,以補西鐵及輕鐵不足,短期內會重組部分輕鐵路線,調整繁忙路口的交通燈號,中期則會研究改善較繁忙路口的設計,提高輕鐵效率。
為解決元朗大馬路目前人、車、輕鐵爭路情況,政府在輕鐵的長遠發展計劃首次提出,將元朗大馬路的輕鐵改為單軌循環形式行駛,令輕鐵進入元朗方向變成沿水邊圍路、宏達路及朗業街連接西鐵元朗站總站,目前由元朗總站開出途經元朗大馬路的走線則維持不變。
為配合未來洪水橋及元朗南新發展區,政府初步構思,在兩個新發展區內分別興建環保運輸系統,現正研究最合適的交通工具,可考慮輕鐵、新型電車或非軌道運行的電動巴士。環保運輸系統將接駁西鐵站及目前的輕鐵網絡,連同元朗大馬路輕鐵的改道一同規劃,包括興建一條可能需要高架結構的雙軌接駁環保運輸及行人通道,連接元朗市中心與元朗南,以及一條可能需要鑽挖隧道的輕鐵及環保系統通道,連接西鐵元朗站及元朗南。政府強調,目前構思僅屬概念,未有定案。
此外,政府與巴士公司將研究引入不設企位、加寬座位、停站較少的長途巴士,亦會研究引入「中型單層巴士」,為個別目前人口密度較低但有增長潛力的新界地區,提供短途接駁服務。
運輸署署長楊何蓓茵表示,長途巴士初擬應用於新界東北及新界西北來往市區的巴士線,強調不等如削減現有巴士線,視乎將來人口增長乘客需求變化,而中型單層巴士亦不會取代小巴,中型巴士座位設有低地台,座位較小巴多,但與雙層巴士仍有一段距離,「睇到小巴與巴士之間仍有空間」。她稱,近年進行巴士線重組時,曾建議客量低的巴士線交由小巴經營,雖然全部不成功,但未來會繼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