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使我們看到了簡單的細胞和複雜的生命,認識了微小粒子和浩瀚宇宙,享受着現實生活和虛擬世界……對我而言,如果沒有18年前那次科學課,沒有遇到姜冬梅老師,我的物質世界可能現代時尚,我的精神世界必定枯燥乏味。正如盧梭在《愛彌兒》中說過:「一個老師不在於要他拿什麼東西去教孩子,而是要指導他怎樣做人。他的責任不是教給孩子們以行為的準繩,而是促使他們去發現這些準繩。」
18年前,化學興趣班調整了安排,姜老師來上課,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她,她給我們出了一個題目─「小李莊建不建水庫」,讓我們分成專家方、政府方、村民代表進行討論,然後展開辯論。第一次上這麼有意思的課,我好像打了雞血,用我有限的「科學知識」代表專家方滔滔不絕,回想起來,當時的話充滿了各種詭辯和偽科學……可是下課後,姜老師把我帶到了她的環境科學課堂,為我打開了另一個世界。
那時候,消毒餐具還未普及,一次性發泡餐具滿街都是。當我知道這些一次性餐具完全降解需要上百年,而且還有很多二次污染時,我跑去問姜老師怎麼辦。姜老師鼓勵我做這方面的調查,帶我去北京查閱資料。當我看到包糉子的糉葉時突發奇想,能不能用植物材料做餐具?姜老師指導我分析餐具的製作原理,幫助我製作模型。當遇到困難一次次想放棄時,姜老師鼓勵我堅持下去。2001年,在姜老師指導下,我參加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和「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參賽專案是「遠方三號環保餐具材料的研究」。在參加「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時,我代表全國96名參賽選手在人民大會堂發言,說出了我的切身感受:「這次活動改變了我的一生!」
2003年,我面臨就業還是升學的選擇,姜老師鼓勵我專升本,去考生物系,系統地學習生物科學。她說,你讀了本科,視野才會更開闊,你的世界才會有質的飛躍。2005年,姜老師鼓勵我考研究生,是她讓我讀了《科學的歷程》,是她告訴我有科學技術哲學這個專業,是她在我研究生階段帶我參與863重大專項的工作,又是她鼓勵我繼續讀博士……是她,讓我真正懂得了科學方法、科學素養、科學精神、科學情懷。
今天,我也是一名大學助理教授了,時常想起姜老師的科技綠色營,想起姜老師帶我們在羅山上看到的鵝掌楸、爭辯竹筍成長的樣子、考察山坡上的水晶來源……更深刻體會到了當時姜老師的良苦用心。在科學教育活動中,聽,我們可能會忘記;看,我們不一定能記住;參與,我們就會理解明白。甚至如我一樣,科學探究改變了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