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沒多久,香港就迎來了一次重大的挑戰,一場席捲亞洲的金融風暴令仍沉浸在回歸喜悅中的香港人猝不及防,金融市場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眼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韓國、日本……一個個在國際金融大鱷面前損失慘重,港府卻沉着應對,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與大鱷殊死決戰,終成功維持住聯繫匯率,贏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場重要勝利。 /大公報記者 文軒
1997年7月,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而實行浮動匯率制,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菲律賓披索、印尼盾、馬來西亞幣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香港自然也難以獨善其身。
同年10月,國際炒家首次衝擊香港市場,造成香港銀行同業拆息率一度狂升至300%,恒生指數和期貨指數下瀉1000多點,大獲而歸。10月風暴過後,又多次小規模狙擊港元,利用匯率、股市和期市之間的互動規律大肆投機,狂妄地將香港戲稱為他們的「超級提款機」。這場金融風暴隨後還席捲了韓國和日本,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1998年8月初,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恒生指數在八月中旬跌至6600點,一年之間總市值蒸發了近兩萬億港元!同時,港元兌美元匯率迅速下跌,各大銀行門前出現了一條條擠兌的人龍,這是香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從未遇到的情況。不過,儘管香港連番遭受重創,面對金融大鱷依然頑強抗擊,從8月14日起,香港政府連續動用港幣近千億,股市、期市、匯市同時介入,構成一個立體的防衛網絡。
先後投入逾百億美元儲備
在雙方膠着激戰半個月後,終於迎來了決戰的時刻。28日是八月份期貨結算期限,全世界把目光都投向了香港,香港政府和以對沖基金為主體的國際游資進行了一場殊死搏鬥。上午10時,決戰打響,港府與做空集團立刻在「滙豐控股」與「香港電訊」上展開激戰,僅五分鐘左右,股市的成交額就超過了30億港元,相當於港府採取反擊之前全天的成交額。其後恒指和期指如拔河賽中的鉛錘,始終在7800點以上微微擺動,然而成交額卻直線上升,半小時就突破了100億港元,形勢極其兇險。
面對源源不斷的拋售壓力,恒指和期指卻像面對着滔滔洪水的大堤,始終在7800點以上巋然不動,當指針移過四點時,電視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恒指、期指和成交額分別靜止在「7829」、「7851」、「790億」上,人們緊繃的臉上露出了近來少見的微笑。據本地媒體估計,其間港府先後在股、匯兩市投入了相當於100億美元以上的儲備,僅就此而言,已經超過了1993年英鎊保衛戰中英國政府投入77億美元的規模,成為政府與國際投機者對壘規模最大的一次。
1999年11月盈富基金成立
港府此役共買入33隻恒生指數股,佔總市值的7%,在金融市場恢復穩定後,於1999年11月成立盈富基金,把購買的港股以盈富基金上市,分批售回市場,從而盡量減少對市場的影響。
在香港抵禦金融風暴的整個過程中,中央政府給予了大力的支持,特別是在巨大的壓力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避免貨幣危機進一步擴大,保護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在1997年世界銀行年會上,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當場向掀起連串金融風暴的金融大鱷索羅斯表明:「中國將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立場,承擔穩定亞洲金融環境的歷史責任!」1998年3月,在下一輪風暴即將大爆發之際,朱鎔基總理又提前向港人派定心丸:「萬一特區需要中央幫助,只要提出要求,中央將不惜一切代價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保護它的聯繫匯率制度。」及至與國際炒家決戰的關鍵時刻,中央政府派出了兩名央行副行長到香港,要求香港的全部中資機構,全力以赴支持香港政府的護盤行動,成為香港戰勝金融風暴襲擊的堅強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