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消委會首四個月接近千宗網購投訴 籲審慎了解網站背景

時間:2017-05-15 17:22:46來源:大公網

  大公網5月15日訊(記者謝進亨)網上購物方便、快捷,成為港人熱門的消費途徑,惟消委會在今年首四個月,已接獲958宗有關網購的投訴,相當於去年全年投訴約三成。當中,有消費者不知情下被徵收網上購物平台會費、或因網站標價與交易貨幣不符而蒙受損失。消委會建議,消費者網購時應保持警惕,尤其是光顧海外營運的網店時,損失或更難以追討。

  消委會接獲張小姐投訴,指去年10月被某購物網站「新會員可享首件貨品半價」優惠所招徠,故登記成為會員享用優惠價買鞋。豈料事隔一個月後,她接獲信用卡帳單時發現被額外扣除290元,遂致電網站公司查詢才獲回覆指,該網站每月按會員條款收取290元會費。

  張小姐由於不滿會藉條款及收費不起眼,認為有誤導之嫌,故向消委會投訴,惟該網站非本港商號,故事主最終仍無法追討損失。

  另一投訴個案中,陳小姐在交易中介網站中,選購兩張面值500元的音樂會門票,並以信用卡付款,但接過門票後才發現每張門票面值僅280元,位置距離舞台甚遠。由於網站聲稱它只是交易平台,不會干涉門票持有者的定價,故陳小姐最終交由消委會跟進,惟礙於該網站於西班牙註冊,在香港無辦事處,消委會無法介入作出調停,只能建議事主循法律途徑追討。

  另外,黃先生網購一對標價為499港元的波鞋,但信用卡付款收到短訊通知,指被扣除人民幣481.35元,折合等同540港元。及後事主要求取消交易,但網站指退款要扣除8%手續費,以提出贈送2對襪子作補償。事主拒絕有關建議並向消委會求助,惟多次接觸網站列出的聯絡方法不果,商戶報稱的地址亦不正確,只能建議事主循其他途徑追討。

  消委會提醒,網購時要審慎了解網站背景,如果網站只是交易中介平台,必須慎重考慮風險;網站即使顯示「香港」地區版本,或網址結尾有「.hk」字眼,亦不代表網站由本地公司營運,如果網店並非在港註冊或營運,會增加追討困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