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家屬批醫管局無汲取教訓

時間:2017-05-15 03:15:11來源:大公網

  圖:蔡文超的胞姐(中)控訴醫委會裁決不公/ 大公報記者孫凌奕攝

  【大公報訊】記者孫凌奕報道:聯合醫院「開漏藥」或引致鄧桂思需換肝,至今徘徊生死邊緣。42歲的蔡文超,八年前在伊利沙伯醫院也是被處方類固醇藥物時,無同時處方抗病毒藥物,結果急性肝衰竭不治。有關醫生於今年初獲醫委會裁定專業失德不成立,蔡文超的胞姐昨日質疑裁決不公平,並對悲劇在鄧桂思身上重演感到震驚,批評醫管局無汲取教訓。

  專業失德控罪不成立

  蔡文超10歲患腎小球腎炎,2007年乙型肝炎帶菌,2008年到伊院腎科覆診,主診的腎科專科醫生黃浩聲在一年內,多次處方類固醇,但無同時處抗乙肝病毒藥物。蔡於2009年1月肝功能轉差,轉至瑪麗醫院等換肝,但二月不治逝世。蔡女士稱,父親從此患上抑鬱,母親去年「爆血管」一度入院。她稱經投訴後,醫管局賠償,但不承擔責任也不道歉。醫委會今年初裁定黃浩聲專業失德控罪不成立。家屬翻查發現,原本的三項指控,包括未評估病人有乙肝,未告知類固醇藥物風險,未處方抗病毒藥物,被改為一項「未處方預防性抗病毒藥物」。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稱,醫管局於事發時未有相關用藥指引,但本地和海外早於1990年已有腎科醫生撰寫學術文獻,2006年醫學界已有類固醇的臨床使用指引,但醫委會聆訊上並無提及。

  另外,醫院前線醫生聯盟主席蕭旭亮在城市論壇上稱,門診看一個病人只有五分鐘,醫生處方藥物時,需「逐年睇返病人病歷」,才知道病人病史,「不是撳個掣就查到」。中大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臨床專業顧問雷兆輝稱,病人資料庫資料太多,希望「未來人工智能醒目啲」,方便醫生了解病人病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