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肝都是一條命」,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總監盧寵茂將其團隊形容是「一個小小的紀律部隊」,每逢救人時都會無條件服從調配,24小時On Call待命,根本沒有「標準工時」可言。這份「苦差」,令不少醫生卻步,惟轉往私人執業六年的肝膽胰外科前顧問醫生吳國際,去年底放棄高薪,毅然「回巢」,再次與團隊並肩作戰。這個「本土出品」團隊是全港唯一的肝臟移植中心,不時需在一日內「車輪戰式」進行三宗換肝手術,但每一名成員都不放棄每一個令病人重生的機會,日以繼夜迎接每一個挑戰,盧寵茂對他們「引以為傲」。/大公報記者 張琪 孫凌奕
突發性肝衰竭的病情極速惡化,倘若沒有適合的肝臟捐贈,即使醫術高超的瑪麗醫院肝臟移植團隊亦束手無策。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總監盧寵茂半開玩笑說,他們算是「靠天吃飯」的職業,「我們可以一星期無飯開,一星期做到你死」。不同於進行擇期手術,若突然有屍肝出現,他們便要打起萬分精神,盡快投入手術,因為「換肝手術是你下錯一針,就是生與死的區別。」
盧寵茂為本土團隊引以為傲
鄧桂思事件喚起市民捐贈器官意識後,4月27日因為突然出現屍肝,瑪麗醫院換肝團隊需在一日內完成三宗換肝手術,即是需處理六場手術。盧寵茂透露,當日「車輪式」手術講求團隊合作,整個團隊逾70名醫護人員日夜奮戰,「需要跨學科團隊的緊密合作」。他解釋指,若團隊「臨場應戰」時只是「找問題」,可以隨便找出一百幾十個問題,例如麻醉科不夠人手,手術室缺少器材等,手術便根本無法進行。不過,所有醫護人員都沒有抱怨,反而馬上各司其職,只想着「解決問題」,確保手術順利進行,「換肝手術在全港只有瑪麗醫院做,我們不做,就浪費了個肝,而病人等不到(換肝)就死了。」
瑪麗醫院現有七位可進行肝移植手術的醫生,除了要應付六場換肝手術外,還需日常門診、巡查病房、研究學術等不同工作。不過,當日團隊井然有序處理好所有工作,盧寵茂坦言,除了開心,他更引以為傲,「這些人全是在瑪麗醫院訓練出來的,全是本土產品,香港能夠培訓到這樣一個團隊,不容易!」
吳國際棄高薪回巢並肩作戰
肝臟移植外科醫生繁重的工作令不少人望而卻步,但六年前轉往私人執業肝膽胰外科前顧問醫生吳國際,去年年底放棄較現時高不只四倍的薪酬,毅然「回巢」。吳國際坦言,公立醫院工作量明顯比私人執業大增,更曾整個團隊需一日內應付四宗肝臟移植手術。不過,他享受在公立醫院團隊間緊密的合作,亦可涉獵專科手術、臨床研究和學術研究等不同範疇的工作,「雖然工時無法計算,但所帶來嘅回報都係高!當我見到病人入院時好唔得,已經係死亡邊緣,但自己可以救返佢,就會覺得好開心!」
每逢出現公開求肝續命的病人,換肝團隊工作即使在冗長的手術後,還要細心解答傳媒疑問,公關課程似乎成為團隊的必修課。吳國際稱,從事換肝手術的專科醫生,都一定要學會面對傳媒,若透過傳媒報道,可引起大家關注器官捐贈、社會討論,甚至會得到好心人主動捐肝,再挽救一條生命,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