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葉兆輝表示,家長應要對子女有適切關懷
隨着文憑試完結,有學者及社工擔心,考生等待七月中放榜期間可能會出現試後失落感,憂心成績欠佳,導致情緒低落,易萌輕生念頭,提醒老師及家長加以留意。社工又認為,香港教育制度單一,以成績作主導,建議家長調整心態,勿再停留在「升讀大學是唯一出路」的傳統觀念。有校長及家長認為,消極留言可能是求救信號,老師和父母應多陪伴學生,不要只關注成績。
應支持子女 同理心代批評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主席兼港大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表示,距離七月放榜尚有兩個月,校方和老師應關注相關同學,例如舉辦聚會或打電話關心一下等。他認為,家長要對子女有適切關懷,考生亦要明白「唔係入唔到八大(大學)就死梗」,還有很多出路。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成員、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徐小曼表示,文憑試考生普遍在開考前或放榜前壓力程度較高,過往青協「關心一線」及網上平台等,亦收到不少考生及中學生求助,當中也有輕生念頭。她表示,不少學生及家長都將「入大學」視為個人成敗關鍵,因而增添不少壓力,認為並非所有學生都是考試贏家,建議考生不要「死牛一邊頸」,可按興趣和能力考慮其他升學出路,政府亦應開拓多元出路,培養各方面專才,以免學生家長過於着重學業。
不過,徐小曼坦言,「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難以改變,不少考生入大學是為了滿足長輩及社會期望,建議家長應多支持子女,用同理心取代批評,並盡早與子女達成升學或就業共識,避免雙方因意見不合而爭吵。
另一委員會成員、福建中學(小西灣)校長蔡若蓮表示,學生在網上發布這些消極留言,有可能是求救信號,必須正視。
她說,對學生需全面關心,不能只單靠老師,學生的身邊人亦要展開關懷,並強調家人必須多花時間聆聽和陪伴,不能視作等閒,「家長多關心,讓學生感受到家人是緊張他的『人』、而不是只關心成績」。
「煲碗靚湯更勝千言萬語」
九龍城區家長教師會聯會會長陳鳳雯的女兒,去年亦參加文憑試,陳鳳雯認為關心子女也講技巧,「有時煲碗靚湯更勝千言萬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