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與京都大學發現新方法,可助提升禾稈草轉化為生物燃料的效能(港大提供)
大公網5月4日訊(記者唐曉明)香港大學與京都大學的最新一項合作研究,使稻草的纖維素更容易被分解,釋放出可發酵成乙醇的糖分,此研究上的突破最近在着名的植物學期刊「植物生理學」Plant Physiology中發表。
港大植物生化學家盧思聰、其學生林佩瑩與京都大學的木質素專家飛松裕基,兩年前開始合作,發現只要敲除合成麥黃酮的一個關鍵酵素「黃酮合酶II」(FNSII),稻草不單止不再製造麥黃酮,當中的木質素含量亦會顯著減少約三分之一,不需任何化學程序來處理,便可輕易分解纖維素,使葡萄糖產量增加37%,而葡萄糖經過發酵後便成為乙醇。換言之,用這種稻草提煉乙醇作為生物燃料將更為有效,可減低處理木質素成本和增加乙醇產量。
盧思聰指出:「這是首次通過改變麥黃酮的合成過程,成功地降低稻草的木質素分量,同時也沒有對水稻生長和產量造成負面影響。」由於禾本科植物的木質素都含有麥黃酮,此策略可望能應用在其他穀物如玉米、小麥和大麥,以及在世界各地專門為生產乙醇而種植的同科植物如高粱和柳枝稷,讓這些原材料更有效被使用作生物燃料。
林佩瑩剛獲選為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即將在本年9月前往京都大學,開始其博士後研究,她表示:「對於能夠參與和完成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新研究感到很高興和光榮。另外,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一直都是以工作速度和效率為先,而為了完成這個研究在京都大學的八個月期間,深深被當地學生細心做實驗的態度打動,所以現在進行研究,在追求效率同時也要求自己做到比完美更好」。
研究團隊於「植物生理學」發表的文章"Disrupting Flavone Synthase II Alters Lignin and Improves Biomass Digestibility",可按此瀏覽: http://www.plantphysiol.org/content/early/2017/04/06/pp.16.01973.full.pdf+html